养老金计算办法主要依据个人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和当地平均工资等因素,养老金计发月数是指个人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总月数,这个数字是基于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来确定的,60岁退休时,计发月数为139个月,这是因为根据统计数据和精算原理,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相结合,得出了一个平均值,这个数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政策的调整而变化,139个月的设定,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理论上可以领取到71.5岁(60+139/12),这个计算考虑了平均寿命和退休后的生活需求。
为什么退休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的?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养老金只会发放139个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139个月的由来
1997年,我国开始统一实施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当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被设定为120个月,这一规定很快引发了争议,因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差异很大,统一使用120个月的计发月数显得不够公平。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引入了新的计发月数制度,这一制度通过附件形式发布了一张详细的表格,列出了从40岁到70岁不同年龄段的计发月数,最为人熟知的是男性60岁退休时的计发月数为139个月,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计发月数,例如40岁为233个月,45岁为216个月,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5岁为101个月,70岁为56个月,对于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退休的人员,计发月数则分别参照40岁和70岁的标准来计算。
139个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国家的计算方法相当复杂,涉及到一个指数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综合考虑了城镇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或投资收益率,其核心目标是在假设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定的预期利率,使得个人账户的资金在人均预期寿命时恰好领完。
139个月的计算是基于60岁退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零岁新生儿的预期寿命75.21岁(四舍五入后为75岁),并假设记账利率和投资收益率为4%得出的,最终结果也是四舍五入得到的整数。
未来计发月数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长,虽然现在不再公布城镇人口的预期寿命,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预期寿命已经有了显著提升,200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1.4岁,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78.6岁。
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变的假设已经不符合现实,因为根据1997年出台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办法,每次养老金增长后,个人账户的支出额度都需要按照本人养老金的增长率进行调整,在过去几年中,由于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增长速度很快,导致在七八年内就将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毕的情况变得非常普遍。
无论何时个人账户余额被领取完毕,影响的只是参保人去世后的个人继承问题,本人的养老金部分仍将由统筹账户支付等额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退休待遇不会降低。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也经历了较大变化,2016至2022年间,记账利率一直保持在6%至8%以上,但去年降至3.97%,今年则进一步降至2.62%。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不仅退休年龄较早,而且预期寿命普遍比男性高出4至5岁。
我们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制度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要求,最新的退休年龄规定已经出台,预计到2024年底之前,新的计发月数制度也将随之出台。#养老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领完之后是不是就没有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