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强国讲堂】董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2024-11-08
【强国讲堂】董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董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金融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正确理解这一部署并推进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围绕该主题进行讲解。
要正确认识这一主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方位,了解金融工作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最关键的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2024年,《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正式出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正确理解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金融工作作出了系统全面阐述。
(一)金融工作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句话强调了金融的重要性。
第一句话: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金融血脉不畅通,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国家要强大,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强大的金融是做不到的。
第二句话: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信用的支撑,是做不到的,而资金和信用要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前提。
第三句话:国家兴衰,金融有责。国家要强大,金融得强大。金融责任非常重大。
(二)中国金融发展之路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知道金融对国家发展、对现代化建设极其重要。怎样认识中国的金融发展、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道路
中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它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立足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面向未来,中国金融要朝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前进。这条道路连接着中国金融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们要认真系统研究的重要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一系列丰富的阐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体现在“八个坚持”上。
2.目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未来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是金融工作的目标。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金融工作目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有一个重要概括,就是一个基础(强大的经济基础)+六个强大(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是金融强国的核心特征。
3.任务
围绕金融工作目标,金融强国要实现金融的强大,就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包括六大体系建设: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这是我们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主要任务。
4.主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金融而言,也是如此。我国金融规模很大,但是还不够强,仍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金融多元化的需要。因此,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金融工作的主题。
要围绕这个主题做好各项工作,就要做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做好了,就能有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5.主线
金融工作要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我们面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多了,而是供给不能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所以要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金融业的结构调整,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这样血脉才能畅通,供需才能更好地匹配,金融发展的健康程度和稳定性才能提升。
6.支撑
金融工作要做好,还需要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金融队伍,这支队伍要具有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这事关金融强国建设的成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的形势错综复杂,我们不能低估忽视金融风险。建设金融强国,促进金融发展,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这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抓住这个重点,稳住金融的整体形势,有效防控风险,我们才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刻都不能动摇。
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即“八个坚持”。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漫长征途中,我国金融体系在动员资金、配置资金、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逻辑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之中的,必须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
我们要从大格局、大处着眼,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一)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领导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拓出来的金融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党的领导嵌入国家治理中,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不断地转化为金融治理的效能,成功开拓出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二)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初心使命
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信用需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通过发展红色金融来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保障根据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物资的供给,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为了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大一统”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经济赶超服务。
改革开放后,金融也相应地从计划转向市场,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金融也要高质量发展,经济和金融始终是共生共荣的,金融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是相互呼应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本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金融发展对创造两大奇迹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三)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
我们能开拓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这条道路的“魂脉”。
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金融发展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比如,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金融资源支撑,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稳定?如何深化金融改革,进而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包含大量的真知灼见和可供汲取的营养和智慧,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脉”所在。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是“八个坚持”。“八个坚持”体现了中国特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我们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八个坚持”。
其一,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遵循,也是最大特色所在,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探索金融发展道路的历程表明,我国金融发展的重大成就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依然是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最大底气所在。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展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体现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金融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谋划金融工作、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增进民生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三,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贡献,同时要防风险,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不断发展、把蛋糕做大,我们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底气;如果没有防控好系统性风险,酿成了金融危机,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条底线,发展是最大的安全,安全又是发展的前提,两者不可偏废。
其四,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就是要不断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轨道;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金融结构调整,为发展提供动力,这两条都是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安全,树立安全发展意识,守住安全底线,这是讲稳定和改革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金融工作必须先稳,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进取,谋求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动能的转化,这也是稳中求进的核心要义所在。
归根到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为我们实现目标,完成促发展、防风险任务作出贡献。
三、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一)金融强国需要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
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经济和金融始终是共生共荣的,我们要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经济强金融就得强,两者要相互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由此可见,经济与金融是辩证关系,相互影响。
先来看“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决定金融能否兴旺强盛的主导性、基础性因素。没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经济运行作为根基,金融发展便无所依托,成为无本之木。
再来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服务性、支撑性作用,必须让金融部门更有效地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更好地管理风险,才能推动经济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者相互支撑,经济要强,金融得强,金融强大又会为经济的强大作出贡献。
(二)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六个强大”是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要素,下面我们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也就是“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
货币是金融的基础,强大的货币就是金融强国的基础。我国要真正成为金融强国,就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强国的货币应当成为重要的计价货币、支付货币、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得金融强国的国家信用成为全球信用。
强大的中央银行与强大的货币紧密相连。金融强国的中央银行,必须能够通过货币的发行动员全球资源,通过科学稳健的金融宏观调控稳定本国与世界经济金融运行,通过高质量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第二,从微观层面看,也就是“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微观细胞,一国金融实力的壮大,需要以强大的金融机构为基本支撑。一流的金融强国,会有一流的商业银行、一流的投资银行、一流的保险公司等。强大的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力争夺国际金融体系当中某一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和定价权。当前,中国在某些领域拥有全球排名很靠前的国有大行,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建设一流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全球优质金融资源,为世界金融体系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清晰反映出英国走向金融强国的轨迹;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也与美国的金融强国历程紧密相连。在我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征程中,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第三,从保障角度看,也就是“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强大的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保障。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要根据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和风险演进状况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打造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使监管能力建设与金融创新步伐相匹配,成为保障金融强国建设的“定海神针”。
金融强国建设,关键在于人才。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强大金融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人才培养、使用和交流机制,优化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改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我国金融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归结起来,“一个基础”和“六个强大”,构成了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目标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这是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任务。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既有中国特色,同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三大特点。
其一,适应性是指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要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方向相契合,体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
其二,竞争力是指金融体系履行自身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所在,这种竞争力既要与过去比,也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这是衡量金融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维度。
其三,普惠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过去,人们一度认为金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普惠金融理念告诉我们,金融要为大众服务,满足普通百姓、中小微企业等群体对于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体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适应性与竞争力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共同特征,那么普惠性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六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1.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
金融宏观调控首先是货币政策,我们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器的作用,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水平、价格水平相匹配。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在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基础上,打造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其为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各种类型的结构调整服务,为特定领域的发展建设提供资金。
利率是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的重要调控变量。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供求决定利率的机制。货币当局调节利率会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利率反映价值信号和金融资源稀缺性,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反复博弈、交易和竞争来决定利率水平、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因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是做好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性环节。
此外,金融宏观调控不是宏观调控的全部,财政政策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很重要。要实现“1+1>2”的效果,不能相互掣肘。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内需,同时改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在稳增长、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好协同配合的作用。
2.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做到将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没有法外之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监管作了很多方面的部署。一是健全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当前,金融风险在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比较突出,必须及时监测、发现金融风险的隐患和苗头,健全早期纠正机制,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降低危机的处置成本。
二是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要用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动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建设。我国正在制定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等,更好区分常规风险、突发风险和重大风险,落实处置工作机制,合理运用处置工具,确保金融风险可控、平稳。
同时,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要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机构将消费者保护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中,使金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是完善金融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3.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怎么理解“结构合理”?一方面,金融市场内部包括不同类型,比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它们的结构要合理;另一方面,制度结构也要合理。
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优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架构,研究制定包括科技、绿色、数字等重点领域在内的专项信息披露指引,建立分层次、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安排,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包容性与适应性。
二是统筹推进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的制度创新,稳步扩大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的试点范围,健全各层次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型企业主阵地。
三是完善不同市场板块的功能定位,设立多元化的、包容化的上市条件,推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满足不同层次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帮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面向世界金融发展大势,要加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建设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建立种类齐全、功能齐备、结构合理、风险可控的产品体系,推动股票、债券、基金和衍生品市场均衡健康发展。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冲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商品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提升资金跨境融通的便利化水平,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联动,以及不同金融中心之间的联动。
4.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要求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定位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其一,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这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要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其二,中小金融机构。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严格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严防不符合资质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增大风险隐患。
其三,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区分开来,引导其回归主责主业,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服务好国家发展、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
其四,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保障力度。
其五,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对标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形成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品牌,助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5.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要为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着重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其一,科技金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发展更有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二是建立知识产权融资保障体系;三是推进投贷联动模式,让投资和贷款联动起来推动创新发展。
其二,绿色金融。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债券,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发展绿色交易市场。
其三,普惠金融。引导各类慈善基金投入普惠金融领域;加强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效率;探讨利用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配套设施。
其四,养老金融。一是为老年群体提供稳定的养老金;二是为老年人提供人文关怀,同时为其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三是为养老产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养老院、康养中心等领域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为其提供金融支持也是养老金融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五,数字金融。一方面,用数字技术改造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数字鸿沟,使传统的方式和先进的方式并存,实现金融转型升级,更有包容性。
6.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情况下,资金跨境流动有风险,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面临挑战。全球各国在数据存储和跨境流通方面开展激烈博弈,与数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围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其一,为了提高自主性,要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推进金融基础设施架构转型,解决关键基础设施的“卡脖子”问题,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其二,为了提高可控性,要加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力度,完善极端情况下重要资源的支付清算备份系统的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跨境监管立法工作,把握国际金融监管主导权。
其三,为了提高安全性,要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要强化参与者数量多、市场占有率高、业务关联性大的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的应急处理机制和灾难备份机制建设,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
其四,为了提高效率,要统筹谋划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登记、清算、支付、交易、征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协同性,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同时,要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规模推广数字技术的应用,以高质量金融“新基建”更好适应金融业发展新要求。
五、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文化作为影响经济、社会、政治、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支撑性因素,关乎国本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也就是说,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推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开拓形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之所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要把金融和文化结合起来看。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进行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一)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
诚实守信是构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金融发展运行要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坚持契约精神,按约办事,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核心的基础性活动是交易,交易的前提是契约,不按照契约行事,交易成本就会急剧上升,市场就不能有效扩展,因此,市场就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金融从业者和机构必须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珍惜信誉,加强行业自律并讲究他律。要加快建设现代征信体系,从而形成人人愿意遵守制度、人人必须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家信用的重要代表。国家运用信用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来推动发展,同时对国有金融体系进行公司治理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增强竞争力,使国家信用进一步增强。诚实守信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下去。
(二)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
义利之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讨论的话题。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专门谈及鱼和熊掌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都涉及义和利的关系。在金融领域,义利之辩涉及金融的盈利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金融活动既要盈利,又要具有助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功能。那么,其中的功能性就相当于“义”,盈利性就相当于“利”。怎样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以义取利”。虽然“利”是目标,但是获得“利”的途径是做好服务和支撑工作,也就是服务好人民群众、服务好实体经济。
以义取利应作为金融工作和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引导金融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经济功能,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共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国有银行面临一些经营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推动金融业自身的改革和剥离政策性负担,让金融机构强起来。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相应增强。实际上,国有大行在践行国家战略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增强了金融的人民性,这是成功经验。
义利之辩在金融文化中涉及目标问题,金融活动要获利也要践行义,义利要兼顾,要以义取利。
(三)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
稳健审慎应作为金融工作的总基调。金融行业要有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稳中求进,避免急躁冒进。金融机构的盈利应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风险承担要与自身能力相匹配。金融是高风险行业,要有风险意识,先稳定大局,再开拓市场获取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遵循稳中求进的方法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看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我们的市场主体开展投资,形成新的资产,推动生产建设。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大量资产抵御风险。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这与稳健审慎、稳中求进的理念高度相关。
(四)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需要守正创新。要根据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金融创新,使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契合需要,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金融空转和自我循环。中国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如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等创新,都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和广大群众的需要,这是宝贵经验。守正创新解决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动力问题。
(五)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依法合规是金融活动的底线要求。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必须严格遵纪守法,遵守金融监管要求,在监管许可范围内依法经营。要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办法,完善制度和政策框架,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增强金融行业的规矩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底线成为红线。
以上这五个方面,诚实守信是金融文化的内核,以义取利是金融文化的目标之一,稳健审慎是金融文化对力度和节奏的要求,守正创新是金融文化对金融发展动力的要求,依法合规是对所有金融活动的底线要求,成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重要着力点。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富有国家特色且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道路。未来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探索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使其越走越宽广。在金融强国建设实践中,要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序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金融业的贡献。在金融理论研究中,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用好“两个结合”,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讲好金融发展的中国故事,为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理论创新发展持续努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