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首届京沪论坛把脉科创中心建设
2024-11-17

首届京沪论坛把脉科创中心建设

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首届京沪论坛举行,论坛围绕“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发布了针对北京、上海的两份主报告,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把脉两地科创中心建设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从北京角度,发布了主题为《北京加快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问题与对策》的主报告。报告梳理了北京“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部分指标,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总支出的比重水平、高被引科学家数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独角兽企业数量等指标大概率可完成或已提前完成。 但同时,报告分析,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速在实现目标预期方面可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2023年北京基础研究投入经费的增速仅为0.4%。对此,报告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不都依赖高校科研院所,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由企业实现。而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基础研究中,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只有2.66%。 如何让企业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报告认为,当前北京,乃至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的发展相对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北京持续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竞争优势积累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这也是北京当前相比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所存在的最大弱势。“有一个重要的规律,一国的国际科技创新支撑动力与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等所主导的世界级新兴制造集群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不是呈现割裂现象。”张杰认为,北京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制造业和相关行业部门在研发投入方面均存在总量规模不足。 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典范从上海角度,发布了主题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的主报告。报告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方面,具有产业与科创双轮驱动相互融合,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创新策源能力不足、顶级的产学研创新阵地还比较缺乏、开放的创新生态还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从创新合作来看,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三个科创中心的合作数量在不断上升。北京现在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创新合作伙伴,上海企业主体申请的专利中,与北京的合作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