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次从巴塞罗那出发的西班牙之旅,作者首先讲述了在巴塞罗那的旅行体验,包括入住当地的酒店,随后,文章详细描述了从巴塞罗那前往马德里的旅程,沿途欣赏了西班牙的美丽风光,通过一系列图片,读者可以感受到西班牙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魅力,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西班牙旅游攻略,为计划前往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旅行者提供了实用的信息和建议。
我的西班牙之旅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是一个长途跋涉的行程。2018年4月30日西班牙时间8点半,记者随西班牙之旅团队,驶离下榻的瓦伦西亚TRYP ALMUSSAFES酒店,前往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继续新的行程。
服务区小商品(摄影:冯赣勇)
由于瓦伦西亚距巴塞罗那有351公里之遥,根据欧洲驾驶员长途驾驶的规定,途中需要休整两次。西班牙时间11点40,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首个服务区小憩。在服务区拍下一组养眼的图片。虽然都是售卖的蔬菜瓜果糖果等商品,颜色却很斑斓。特别店前的一座红色过街桥很有特点,为此也留下一张记忆。
红桥留影(摄影:张春梅)
团队驶离首个服务区后继续前行。途中张超简单扼要地说起了巴塞罗那的相关情况。其中他着重说道:巴塞罗那因其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成为众多旅游者的目的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安东尼•高迪和多门内克•蒙塔内的建筑作品。
抵达巴塞罗那(摄影:冯赣勇)
西班牙时间13点,西班牙葡萄牙之旅团队,经过四个半小时车程,终于抵达了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张超说,我们在巴塞罗那主要观光圣家族大教堂、第25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以及漫游感恩大街,观赏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港的地中海海畔风光美景。
斗牛场已成影城(摄影:冯赣勇)
大巴车向市区中行进,视野中那些映入人们眼帘的五颜六色的建筑群极富地方特色。时而还能看到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建筑,那就是原来的斗牛场。但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被改造成了供人们餐饮、娱乐、购物的现代化大型商厦及影城。
巴塞罗那街景(摄影:冯赣勇)
说起巴塞罗那的历史,张超介绍说:巴塞罗那相传该城由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所兴建,在其漫长的历史上还曾作为巴塞罗那伯爵领地和阿拉贡王国的首府。其地名来源于古代腓尼基语Barkeno。(希腊语Βαρκινών,拉丁语Barcino、Barcelo 、Barceno)。中世纪也曾用Barchinona、Barçalona、Barchelona、Barchenona作地名。
街头橱窗(摄影:冯赣勇)
关于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建立有两种观点,但均与哈米尔卡•巴卡有关。第一种认为该城由古代英雄赫拉克勒斯在罗马建立前400年,大约在西元前1153年建立;后哈米尔卡•巴卡于西元前三世纪重建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哈米尔卡•巴卡直接建立了巴塞罗那。大约在西元前15年,罗马人以现市政厅附近的一座小丘“台伯山”为中心,将城市重新规划为一座罗马兵营。
加泰罗尼亚艺术宫(摄影:冯赣勇)
在罗马地理学家梅拉的描述中巴塞罗那还是一些小镇组成的地区,但在后世学者眼中,巴塞罗那因自古罗马时期便是贸易中心,主要是因这个地中海的城市拥有其独特的位置和天然良港得以逐渐繁荣起来,并且不需要负担沈重的帝国财政,还可以自己铸造货币。
街头景象(摄影:冯赣勇)
时至今日,很多罗马时期的重要建筑都已经严重损毁,但在著名的历史名胜区“哥特区”仍可看出昔日的格状规划。一些残存的罗马时期的城墙被集中于西元343年始建的拉苏大教堂中。
楼宇间看教堂(摄影:冯赣勇)
说话间,大巴车抵达了首个景点圣家族大教堂的附近。由于大教堂前不能停车,故大家下车后,跟着张超穿街过巷地向景区漫步而行。谈到大教堂,张超介绍道:圣家族教堂依然跟我前面说过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密切相关。
创作中的高迪(摄影:冯赣勇)
著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一直在巴塞罗那生活和工作,在这里有他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桂尔宫(Palau Güell)、桂尔公园(Parc Güell)和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而我们现在前去瞻仰的这座规模宏大的圣家族教堂从1882年开始建造,至今却仍还未完工。但是依然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慕名而纷至沓来。
圣家族教堂(摄影:冯赣勇)
由于教堂建筑高耸云端,在周边很多地方,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见到其高高的尖塔顶。团友们首先来到教堂周边的最佳观景处拍摄教堂的外观。从这个位置观赏教堂,中间正好隔着一潭秋水,而在某个角度,教堂的倒影还能出现在水中。只不过因当时已下午时分赶上教堂的方向正好是逆光,所以拍摄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这座建筑的雄浑壮观依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仰望壮观教堂(摄影:冯赣勇)
但是,当人们走进教堂内瞻仰,里面富丽堂皇而不同寻常的设计装饰,更是令人为之惊叹。为了方便收听介绍,每名游客都配发了一个无线接收器和配套的耳塞机。带上耳机进入教堂内瞻仰,耳畔传来清晰的解说声。
吹巴松的雕像(摄影:冯赣勇)
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设计。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高迪将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
教堂外装饰物(摄影:冯赣勇)
圣家堂的建设进展缓慢,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系,中间又受西班牙内战干扰,在20世纪50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
洗礼雕像(摄影:冯赣勇)
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长年来饱受争议:有人质疑高迪本身的设计;质疑高迪去世后的建设可能违背了高迪的设计意图;以及西班牙与法国间高速铁路地下隧道的建设可能会影响教堂的稳定性等等,但其仍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
走进教堂(摄影:冯赣勇)
圣家族大教堂共计18座高塔,以中央170米高那座代表耶稣基督。其周围将环绕4座130米、代表圣经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的作者--玛窦、圣马尔谷、路加以及若望的大塔楼。北面的一座后塔将有140米高,代表著圣母玛利亚,包括“荣耀立面”在内,目前没有一座是盖好的。
教堂内景(摄影:冯赣勇)
建筑师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而且增加到18个。12座塔代表耶稣12个门徒,分别有100米或110米高。还有4座塔共同簇拥着一个中心尖塔,代表着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本人。不仅是塔尖的数目具有一定的含义,而且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了顶峰。
耶稣像(摄影:冯赣勇)
圣家族大教堂的墙上伸出各种怪兽滴水嘴、蜥蜴、蛇和蝾螈,还有其他许多雕塑。教堂的4个空心塔高耸入云,看上去就像是被穿透了数百个孔眼的巨大蚁丘。塔顶形状错综复杂,并且各色花砖来加以装饰。每个塔尖上都有一上围着球形花冠的十字架。这些塔几乎都有章鱼足状的外观。整个建筑没有采用直线条,看上去栩栩如生。
正面仰望教堂(摄影:冯赣勇)
再有,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看上去像是用松软的粘土手捏制造的。但实际上是它是用真正的红色石头建造而成的。尽管教堂至今尚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
俯瞰市区(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圣家族大教堂的瞻仰,团队乘大巴车,穿过繁华的街道来到巴塞罗那观光的第二个景点:西班牙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场。第25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为此也兴建了一组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至今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供人们观赏。
火炬手雕像(摄影:冯赣勇)
西班牙当年的奥林匹克主会场,位于巴塞罗那蒙特尤克区一个地中海的小山岗上。场馆外的还有参加运动会的国家赞助的运动雕塑。场馆前方是一座造型新颖的天文仪器。场馆当年是为举办国际博览会建成的。经过修饰后的新体育场内部设施焕然一新,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奥体中心一角(摄影:冯赣勇)
体育场的主席台顶,是一个40米宽、130米长的大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席台顶盖之一。正门入口两侧伫立着希腊雕塑的复制品--骑马者,骑士身下的坐骑前蹄跃起,好像要奔向前方的广阔空间。
奥体中心体育场(摄影:冯赣勇)
而它们的对面则是巨大的电子记分牌,形成传统和现代两种形式的遥相呼应。奥运会的火炬台安装在奥林匹克体育场北侧入口处,其形状为地中海帆船船舵式样,高约 18米,重约11吨。
奥体周边一角(摄影:冯赣勇)
火盆部分和主体部分分别采用钛和不锈钢制作而成。巴塞罗那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故乡,在火炬接力过程中,72岁高龄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巴塞罗那附近一个小城中,也兴致勃勃地持火炬跑了1000米,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直接参加火炬传递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火炬台(摄影:冯赣勇)
1992年西班牙举行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是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首次没有遭到任何国家的抵制,20年来首次所有的奥委会成员国全部参赛。16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水榭(摄影:冯赣勇)
团队离开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驱车来到巴塞著名的感恩大街。提起这条大街不得不再次提到高迪。在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的大名,甚至比毕加索还要响亮,其一生也留下很多不朽的建筑,在巴塞罗那的感恩大街,不仅有中国人喜欢的世界名牌奢饰品商店,更重要的是在感恩大街,体现着无处不在的高迪作品的痕迹。像街道脚下的马赛克地砖,还有经历了100多年的路灯,更重要的是享誉世界的巴特罗公寓和米拉之家,如今都已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感恩大街一角(摄影:冯赣勇)
感恩大街是南北走向,具体是东南-西北。感恩大街也叫格拉西亚大道(音译名)。格拉西亚大道是巴塞罗那主要大道,位于扩建区的中部,南起加泰罗尼亚广场,北到大格拉西亚街。道路两侧沿途鳞次栉比的品牌店与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交相辉映,令在此徜徉的游客们目不暇接。
感恩街建筑(摄影:冯赣勇)
人们在感恩大街购买商品是很安全的,因为这里不仅没有假货,同时这里还有很多廉价的商品,所以说这里这么受欢迎,因为这里是所有商品的汇集区域,不管是价格昂贵的还是价格低廉的,在这里都可以买到,所以说这里一直都很受购物者们的追捧和青睐。
巴特罗公寓(摄影:冯赣勇)
除此之外,感恩大街上的巴特雷公寓与米拉之家这两座高迪的杰作,都是很值得来巴塞罗那游客们前来观赏瞻仰的著名建筑之所在。如巴特罗公寓整幢房子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巴特罗全家住的地方,位于一楼的主厅(Piano Nobile)。它有单独的入口和楼梯体现了典型的高迪风格。高迪设计中独具一格且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特色,以及原汁原味的现代主义美术与工艺精品,在主厅内随处可见。另外,主厅还通向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庭院,占地230平方米,为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绝佳的户外空间。
巴特罗公寓内饰物(摄影:林放)
巴特罗公寓有两个阁楼开放。位于楼顶的“龙腹”中,高迪使用了其精巧的悬链拱。而“火的空间”则是由当代建筑师英葛•摩利尔(Ingo Maurer)设计的,是一个灯光与视觉的奇幻空间。其余各处仿佛真实的童话,愉快而怀旧,散发着巴塞罗那浓郁的现代主义生活气息。在这里,成人与孩童一样都会浮想联翩。烟囱在晚上会亮起灯光。在屋顶400平方米的露台上,可以享受地中海式的户外生活和巴塞罗那的怡人气候。
米拉之家(摄影:冯赣勇)
而米拉之家更是以一种别具一格的外形令人耳目一新。其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可让人发挥想像力,有人觉得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类似洞穴的住所,有人觉得像海浪,有人觉得像退潮后的沙滩,有人觉得像蜂窝的组织,有人觉得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有人觉得像蛇窟,有人觉得像沙丘,有人觉得像寄生虫巢穴等等。
怪异的烟囱(摄影:冯赣勇)
米拉之家屋顶高低错落,屋顶是奇形怪状突然物做成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可以说米拉之家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至今,米拉之家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该建筑无一处是直角,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因为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
摩天双子楼(摄影:冯赣勇)
团队在巴塞罗那最后观光的是位于地中海海畔的奥林匹克港。这里是1992年奥运村的中心,也是新兴的住宅区和水上运动区,巴塞罗那市立帆船运动学校就设在这里。这里和老城区的氛围截然不同,两座摩天大楼矗立海边,现代化的住宅楼比比皆是。但楼宇间林立的烟囱还保留着它从前曾是工业区的印记。
奥林匹克港(摄影:冯赣勇)
在这里可以尽享巴塞罗那秀美的海畔风光。巴塞罗那海岸线总长4.5公里,分为7块海滩,其中圣塞巴斯蒂亚滩和巴塞罗内塔滩是最大、最著名、游客最多的两个,均约长1.1公里。
远眺帆船酒店(摄影:冯赣勇)
其余5个海滩,分别是诺瓦•伊萨里亚滩、博加特尔滩、玛•贝拉滩、诺瓦•玛•贝拉滩和莱万特滩,长度在400米到640米之间;和两个大海滩被奥林匹克港隔开。在沿海近岸一片一片私人游艇是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地中海畔(摄影:冯赣勇)
作为巴塞罗那行程的组成部分车游都市,异域风情的风光美景,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途中的数不胜数的建筑中作为巴塞罗那最大的广场的西班牙广场中的地标性建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对砖红色方形柱状的威尼斯塔,挺拔地矗立于克里斯蒂娜王后大道两侧,与丘陵上的加泰罗尼亚国家美术馆国家宫遥相呼应,布局极具和谐之美。西班牙时间19点半,团队终于圆满结束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观光。
西班牙广场(摄影:冯赣勇)
2018年5.月1日西班牙时间8点半,西班牙之旅团队驶离下榻的三塔酒店前往513公里之外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窗外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首个服务区。火腿肠汉堡包加热茶,用过简单的午餐后继续启程向马德里进发。
马德里街景(摄影:冯赣勇)
西班牙时间16点半,经过8小时的车程,先后途经两个服务区休整后,终于抵达了马德里。在前往第一个景点的途中,张超将马德里的情况介绍起来。马德里(西班牙语: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处于西班牙国土中部,曼萨纳雷斯河贯穿市区。马德里建城于9世纪,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街头骑警(摄影:冯赣勇)
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于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往后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运筹中心,现今则与巴塞罗那并列为西班牙的两大对外文化窗口。马德里同时也是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街头巨幅广告(摄影:冯赣勇)
马德里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梅塞塔高原中部,瓜达拉马山脉东南麓的山间高原盆地中,海拔670米。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一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休闲的情侣(摄影:冯赣勇)
马德里也是南欧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现代旅游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马德里城市的由来历史上有几个说法。首先首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是“乌尔萨利亚”,在拉丁文里是“熊群之地”的意思,因为在邻近的森林里发现了大量的熊与草莓树,在西班牙语叫做“madrileño”,从中世纪就做为城市的象征。
行为艺术表演(摄影:冯赣勇)
第二种说法,据西班牙传说古时马德里有大量熊,侵害百姓。一天,一对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妈妈担心其安全故找他们,一只熊在她身后。小朋友大叫'madre-id ,madre-id' (妈妈,快跑,妈妈,快跑)。
街头木偶像(摄影:冯赣勇)
第三种说法,据说这个城市的古名“马格立特”(Magelit)则来自于公元九年时建立在曼萨纳雷斯河上的堡垒,其名称的意思是“丰水之地”。第四种说法是普遍相信这座城市今名的起源是来自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在曼萨纳雷斯河岸上的新拓居地。这第一个村落的名字叫做“马翠斯”(Matlice),这是因流过该村落的河流而取的。
拜仁队座驾(摄影:冯赣勇)
而面对接下来在第五世纪时日耳曼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与奄蔡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完全无力保卫它在伊比利半岛上的领土,而也因此造成了西哥特人的大量入侵。这些当时的“蛮族”后来控制了马翠斯。
太阳神广场建筑(摄影:冯赣勇)
在七世纪时,穆斯林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并将这座城市的名字改为“梅里特”(Maylit),这个词是由阿拉伯文中的词(指如同“森林”或“生命赠与者”的水)和伊比利亚拉丁语中意指“地方”的后缀“it”组合而成。这个名字“Mardrid”则是从莫札勒布语的“Matlit”,这个名词仍做为马德里人的称呼。
参观西班牙广场(摄影:冯赣勇)
抵达马德里后首个瞻仰的是西班牙和马德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西班牙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的纪念碑,碑身及碑前有骑士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一些人物,如策马向前的绅士堂吉诃德及骑毛驴随从等。在塞万提斯碑的正后方,是两座百余米高的摩天大楼——西班牙楼和马德里塔。
西班牙广场(摄影:王珏)
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西班牙广场,比如意大利罗马、塞维利亚、巴塞罗那都有西班牙广场。而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最有自己的特点,它以广场中的塞万提斯纪念碑闻名,因此又被称为塞万提斯广场。
塞万提斯雕像(摄影:冯赣勇)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创作了不朽的名著《唐吉坷德》是西班牙人民的骄傲。纪念碑是中部是塞万提斯拿着书的坐像,前面是他笔下人物唐吉坷德和其忠实仆人桑丘的铜像。
雕像一角(摄影:冯赣勇)
塞万提斯石像的右手拿着自己所著《唐吉坷德》,而左臂掩藏在披风中,雕塑家用这种方式巧妙地掩饰了塞万提斯在战争中失去的左臂,让作家的形象更为完整。纪念碑的背面有一个水池,雕塑了围绕石球的读者象征着西班牙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阅读。同时也象征着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坷德》享誉全球。
外看皇宫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马德里皇宫是团队来马德里参观的第二个地方。马德里皇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在马德里皇宫广场外有很多即兴表演的街头艺人,他们争相献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马德里皇宫(摄影:冯赣勇)
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富丽堂皇,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现在,该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院,供游人参观。
皇室定制的提琴(摄影:林放)
马德里皇宫最早是由伊斯兰托莱多国王为了抵御入侵修建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一个堡垒,后来为卡斯提尔(古代西班牙北部国王)所占据。16世纪,这里成为古阿尔卡萨城(Alcázar)。1734年圣诞前夜,阿尔卡萨城毁于一场大火,飞利浦五世打算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新的宫殿。宫殿主体结构全部用石头和砖建造,没有用一点木头,因此以后再也没有大火能烧毁它。工程从173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55年,176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用它作为自己的官邸。
皇宫外广场一角(摄影:冯赣勇)
1763年12月1日,卡洛斯三世搬入了新宫殿新完工的一部分,之后的各代君主都居住在这座宫殿里,直到1931年阿方索十一世弃位。1903年,宫殿内安装了三部斯蒂格勒•奥的斯电梯,分别被称为大马士电梯、卡洛斯三世电梯和国王电梯。后者是其中唯一一部仍然保持原貌的电梯。随后在宫殿内又安装了三部电梯。 它还保持了一个世纪前安装时的原貌。
皇家歌剧院(摄影:林放)
马德里的太阳门广场,是团队来到马德里的第三个地方。马德里太阳门广场位于马德里市中心,呈半圆形,有10条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是马德里政治活动中心和商业中心。其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广场,也是能体现马德里风土人情的地方。
太阳门广场(摄影:冯赣勇)
太阳门最初是马德里城墙上的一座城门,城墙修筑于15世纪,城墙以外为郊区。太阳门面向东方,装饰着升起的太阳,因而得名。从17世纪到19世纪,那些渴望了解国外和西班牙其他地区最新消息的人们聚集到此处的邮局。广场上的圣菲利普教堂的台阶称为圣菲利普台阶(Gradas de San Felipe),是著名的“闲话传播地”(mentideros de la Corte)。旧邮政大楼由法国建筑师雅克•马尔凯修建于1766年到1768年,该建筑是佛朗哥时期的内政和国家安全部总部,是马德里自治区区长办公室。
“零公里”地标(摄影:冯赣勇)
在太阳门广场,保安局大楼是太阳门广场中最突出的建筑物,这是一座18世纪末新古典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楼顶的钟楼是1867年加建的。在保安局大楼门前的广场马路边,有一处直径1尺的圆环,一定要注意呀,这可不是普通的圆环,环内是有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图,地图中央标有“零公里”的字样。西班牙用“零公里”为起点,全国公路的里程碑都从这里向外计算。太阳门广场还是马德里市门牌号的起点。
广场街头艺人(摄影:冯赣勇)
一直以来,这座大钟表示的时间被西班牙人视为“标准时间”,马德里人民热爱太阳门广场保安局大楼楼顶上的大钟,视这座大钟的时间为标准时间。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以到这里来对表为荣耀,虽然在有了电台、电视台以后,没有人再到这里来对表了,但人们仍然喜欢这座钟楼。
广场上的演出(摄影:冯赣勇)
每当除夕之夜,成千上万的人群便涌向这里,辞旧迎新之际,太阳门广场上古钟楼响起悠扬的钟声之时,每个人便迅速吞下手中的十二粒葡萄,祈愿第二年十二个月万事如意,月月交好运。吃过葡萄之后,人们开始饮酒、跳舞、唱歌,欢度佳节,直到第二天的黎明。这个传统从19 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
提欧佩普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南面,老邮政大楼是马德里自治区区长办公室。广场南侧还有卡洛斯三世雕像,许多公共工程都是由他发动。广场东侧,在阿尔卡拉街和圣赫罗尼莫街之间的建筑物上面,是著名的Tio Pepe 提欧佩普。在北面是一个“熊与石楠树”雕像(El oso y el madroño,亦译“熊与草莓树”),此图形为马德里之市徽。
广场熊雕像(摄影:冯赣勇)
2018.05.01,抵达马德里的当天,由于正赶上2018年欧洲冠军杯半决赛,德国拜仁慕尼黑与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比赛日。所以在拜仁慕尼黑队运动员下榻酒店前聚集了很多翘首以待等待队员出场的球迷。
与拜仁球迷留影(摄影:杨瑞红)
而在一些街头的咖啡馆与酒馆,也有拜仁的一些球迷们赛前在此开怀畅饮。有些团友们还与这些热情的球迷们合影留念,顿时,街头巷尾的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为此,西班牙马德里的行程圆满结束。(摄影: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