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旅游日记中,作者回忆了那一年在漓江徒步的难忘经历,漓江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作者在徒步旅行中深入体验了这一自然奇观,沿途,他欣赏了漓江两岸的奇峰异石,感受了江水的清澈与宁静,这次徒步之旅不仅让作者领略了漓江的自然美景,还让他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旅伴,共同分享了这段难忘的经历,这次漓江徒步之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一
浙江行归来快一个月了。回家之后的这段时间主要就是躺着,躺在沙发上看网络小说。说实话很享受,比汗流浃背跋山涉水远程徒步享受得多。显而易见的是,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外出了,至少在秋天之前吧。无论是目前各地的气候条件,还是我自身的身体状态,都不适宜远行。当然根本原因是没有指标了,今年的指标用完了。不排除秋天在周边农村转转,到时候再说。但是也不能一直躺在沙发上看小说。我觉得看网络小说和玩电子游戏一样,都是对于生命的浪费。虽然我还有一个理由,看小说是为了写小说做准备。不过我知道,这个理由几乎不成立。唉,都是该死的责任心,总觉得生命与时光不可辜负。那么干点什么呢?对了,可以整理旅行日记,50年的旅行日记。七十功名尘与土,八万里路云和月,蝼蚁般生活留下仅存的印记,不妨重新回顾一下。
二
把十年前漓江徒步作为往日回顾的首选,因为这是我旅行经历中最美好的一页。不单是因为漓江的风景,还因为这是我徒步旅行的第一次。从国内徒步旅行值得推荐的若干条路线来看,漓江到阳朔的这条路,大概是最适合新手试炼的路线。风景特别美,距离也合适,安全性很高,食宿补给等都没问题。如果确实需要再加上一条理由,我觉得十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孔子说“四十不惑”;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能做到“七十不惑”就不错了。回过头来说,当你看穿了生活的真相,反而会更留恋和羡慕,往日那些虽然懵懂但真心快乐的岁月。
三
在回望十年前漓江徒步之前,我要先粘贴一段30年前第一次游漓江的日记。1993年春天,去三亚开会。找了个借口绕道桂林,来到魂牵梦绕的漓江。
1993年4月30日 星期五 多云有时晴
(日记前略)桂林山水
我对中国国画的传统画法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不相信有哪些真实的山水会像画面上表现的那样峰峦叠翠,云遮雾障。但是现在我要承认,画中的山水真的存在,存在于桂林。
听说有一些人从桂林回去,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不知道他们这种感觉是怎样来的。也许是他们没有在这里看到繁华的商业街和灯红酒绿?也许是他们对美丽的风光无动于衷?更准确的说,也许是他们的脑袋灌水了吧。我们今天游览了四个景点。鬼斧神工的象鼻山;林深草密、洞府幽幽的芦笛岩;一览桂林风貌无余的叠彩峰,还有以“天上有七星”命名的七星岩。的确称得上山清水秀四个字。碧绿的漓江如玉带般在黛青的奇峰间缠绕,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心旷神怡吗?
我不想把桂林说成仙境。没有人见过天上人间。而且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平凡的草石山水都会给人以美感。不过我还是要说:桂林,美极了。
5 月1日 星期六 雨
据说日本人曾经研究过,人的食物里如果加味素太多,就会得一种“鲜”病,太鲜了也是不行。我今天早晨起来,发现两只眼睛全肿了。这是不是昨天一天美妙的风光看得太多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明天早晨恐怕我的眼睛会睁不开了。因为今天一天,我们是在漓江上度过的,所谓秀色可餐,真是吃饱啦。
漓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出奇的是两岸的山。阳光明媚时,两岸青山苍翠欲滴,山奇石怪,千姿百态。江风吹来,浓云垂罩,“白雨跳珠乱入船”,山峦隐入云雾之中,更似一幅泼墨中国山水画。
从桂林到阳朔乘船要五个小时。80多公里的山水长卷,不禁使人叹为观止,南国风光的灵秀尽集于此了。
船过大墟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宛如明代嘉靖风貌。我为之神往,云中岳笔下的大侠是否在此一显身手?江中扁舟飘摇,头戴蓑笠的渔夫捕鱼捞虾,一排鱼鹰缩着脖子在船头呆立。千年古榕树枝虬叶茂,生机旺盛。
所有这一切都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流过。我奇怪今天文思不兴,这是没有直接去登山的关系。把它们贮存起来吧,直到计算机病毒被激活时,能量才会挥发出来。
当年的日记写的很简单,过于简单了。时间流逝,很多记忆也随之消失了。但是日记中的“计算机病毒被激活”还真的是一语成箴,可能心中一直潜藏着再来桂林的愿望而渴望“激活”吧。在脑海中搜索,还能想起第一次来桂林的某些细节。例如在叠彩山的山路上,一只近尺长的蜥蜴与我对峙,通体碧绿。大蜥蜴一双蠢萌的眼睛最令人难忘。又比如在阳光下的农贸市场买东西,忽然听见万千声清脆的鞭炮声。心里想是不是谁家在办婚礼,抬头一看,原来是雨点敲打着农贸市场的玻璃钢瓦屋顶。还比如离开桂林去湛江,被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耽误,列车已经进站。我们在桂林车站的地下通道狂奔,在发车前最后一分钟跳进车厢。
四
30年前连BB机都没有。10年前智能手机才刚刚开始普及。那时候外出旅行,别想着高德导航,没有12306订票,也没有网约车、送外卖和预定酒店功能。科技进步的影响和后果,是一般人的动手能力包括智力水准的大幅度退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徒步旅行,也可以看成是生存能力的锻炼。
五
1996年4月22日。
桂林行第五天。自阳朔徒步至兴坪镇
看计步器,今天走了不到20公里。不过多数里程是在负重状态下完成的,且天气较热,所以稍微有点累。当然,与徒步途中所看到、所拍摄美景相比,累一点确实不算什么啦
一个不好的消息。我不确定,在徒步走完漓江精华段后,是否还会有兴趣继续外出旅行了。一个好消息,明天要从兴坪走到杨堤,而这一段行程(约25公里)才是最美的,有20元人民币图案,有九马画山……不管怎样,走过去再说吧。顺便说一句,今天多数时间都有阳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想像一下,阳光照耀下的阳朔山水……
今天的行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午在阳朔公园内游览,攀登园内一座石笋样的独石峰。很多阳朔人建议我们爬电视塔山,被我拒绝了,那座山,90度数百米高。
中午退掉青旅房间,沿漓江东行,绕过龙脊山,过阳朔大桥,美妙的徒步之旅开始了。
不能说游船上看山、骑行十里画廊不好,当然不能。只能说徒步走在省道或者村路上,是另外一番体验。我想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逶迤行来,大概看到的也是此类风光吧(须熟读《西游记》)。走过一座奇峰,忽现一池碧水,有茂林修竹。岔入一条村路,千簇野花扑面而村舍俨然。漠漠水田飞白鹭,偏有一只水牛在泥水里惬意地打滚。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山阴路上目不暇接。如果一定要我准确地说出此时的感受,我恐怕难以辨别眼镜后面流下的是汗水还是泪水……
桂林行第五天啦。我们在阳朔大桥旁的风雨廊小憩,对旅行之条件做学术性探讨。基本认识是,①要有好身体。②要有一点钱。③要有充分时间。④没有后顾之忧。⑤最好有一点历史地理知识。⑥会背几首唐诗宋词更佳。⑦初步的摄影技术显然有益。⑧善于保护好自已。学术研讨会又进一步雏议了自助游的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行的目标,游览对象。二是旅行的过程和经历的体验。三是旅行经历对于个人的提高。后半部分讨论是我们在兴坪一家小餐馆吃啤酒鱼时完成的。
时间过半,行程过半。现在还不能完全说天气助我,虽然迄今为止还不错。掌握好节奏,事实上已经抢出了一天时间。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九在家里,百分之一在路上。绝大部分生活在现实中,一小点活在梦里。循规守距走过了一生,稍微放浪形骸,也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好吧,走吧。
4月23日。桂林行第六天。兴坪至杨堤徒步。
今天步行大约15公里。有一段路是在山里穿行,但落差不大。还有一段路是乘竹筏游江。当然全程都是负重,且有小到中雨。
住在兴坪镇的兴蓉旅馆。简陋的小旅馆,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好。早晨在兴坪镇上吃了早饭(米线),准备早一点出发。忽然大雨如注,于是躺在旅舍的床上发呆。我们三人商量,如果下雨到中午还不停,就得再住兴坪一天。然而大约9点左右,雨势减小,细雨如丝飘飘垂落。背起登山包,我们出发。
这次漓江徒步,是我制定的旅行攻略。提前查询兴坪至杨堤的里程,但众说不一。离开兴坪古镇,公路时而贴着漓江而行,时而钻进山里。路边有相距不远的小小村落。细雨时大时小,群山披着曼妙的轻纱。空山新雨后,清丽绰约;不过似乎没有传说中的绝美……
路上的电瓶车络绎不绝,载着游人去往竹筏码头乘筏游江。但在走过“20元人民币背景点"后,游人渐稀,车辆亦没有踪迹。轻雨飘洒如丝如缕,路边有翠绿的橙园,前方奇异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山中徐行不妨吟啸,一簑烟雨何任平生。不能不说,这才是漓江徒步的绝佳境界了。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身临此境,对于刘郎《竹枝词》的理解,终究只是在停留在《唐诗选》上。走过之后又会明白,唐代的诗人真不是白给的。
有一阵雨比较大。正好走的有点累了(今注:那时还没有想到拉着小车徒步)。路边有一座大房子,走进去避雨。大房子四层,上面两层没装修,只有框架。一个当地老汉在一层,坐在小板凳上。老汉对远方来的陌生人并不排斥。照例是先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然后闲聊。问:为什么上面两层没装修?答,没钱啦。问:家里几口人,盖这么大的房子。答,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住一层。问,儿子呢?答,外出打工了。问,不能在村里找点活干吗。答,找不到。现在不是mao时代,有点挣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村干部安排给自己家里人了。问,mao时代自己家可能建起这么大的房子吗。答,那倒也是。
雨小了,我们继续前行。走过九马画山,就到了漓江边。提前百度过了,江边有渡口。在这里乘轮渡横穿漓江(15元一张船票),在冷水村码头上岸。船上的乘客不多,基本上是本地村民。过江后一路北行。路上全无行人,而青山寂寂,云海正茫茫。天地之间惟存苍翠清新而已。我走过很多地方,号称"大美"的多有其在,亦不疑之为伪。然而在漓江之滨,这样山、水、苍翠奇秀融合又不觉其艳的景色,的确叹观止矣。叹息之余而饥肠有滚雷声,遂在村中小卖部买八宝粥和面包权作午餐。小卖部门前遮雨棚下,有几伙村民在玩“条子",一种与麻将相似的纸牌,对往来游人见怪不怪。
在山中行进,有迷路之虞。忽然有一位村妇自后面追来,告诉我们须从一小路过田地循江边,并主动为我们带路,自称亦要回家,方向与我们一致。我心中存疑,但自信无大碍。在山中小径穿行,有数处已被洪水冲垮,而且湿滑。村妇介绍当地规定,徒步也要收费,竹筏不准私拉客人;江上有警力巡逻类似禁绝黑出租车性质云云。终于行至一处荒凉江滨,村妇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漓江”烟标,说这里就是烟标上的图案所在地。然后掏出手机打电话,招呼江上一个竹筏靠岸。真相大白,村妇给船夫揽一趟私活钱,村妇从中收取一部分提成费。我们也想体验一下竹筏游漓江的感觉,而且费用可以接受。应当说,乘坐竹筏与坐大游船有很大不同,而更快活得多。稍微有点扫兴的是,船夫反复提醒兼警告我们,不能拍照,不能被江上类似城管的巡逻人员发现。正常旅游变得好像做贼一样。
漓江游至此基本完成。今晚入住杨堤一家农家乐,三人喝“漓泉"啤酒,以示庆祝。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此时我写这篇漓江游随笔,农家客舍敞开的窗外,正传来鸣鸣咽咽的漓江涛声。如泣如诉也好,如琴如瑟也好,如雷如风也好,皆吾之心也。苏东坡何以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慨?临水而发,凭栏之叹,有谁能知道江上一叶扁舟的过去未来? 我在第一次读东坡这首词的时候,有一点好奇心,“倚杖听江声”是怎样的体验?夜宿漓江之滨,才有会心之感。夜深人静,江水无声无息然而滔滔流去;最妙之处就在这里,明明是万籁俱寂,却偏偏能“听”见“江声”。这是天地光阴白云苍狗的循转之声,是反观内心人生无常的生命流逝之声;也是“小舟从此逝”的惆怅喟叹之声。然而此声非寻常之声,可知而不可闻也……
六
追寻徐霞客的足迹
我追随着徐霞客的足迹,去了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去了云南丽江、腾冲;去山西恒山、贵州黄果树、安徽黄山。徐霞客也曾畅游漓江,赞赏八桂山水。科普一下,为什么把广西称之为“八桂”?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唐朝韩愈。他的《送桂州严大夫》诗中写道:“苍苍森八桂,兹地在相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后两句诗是今日漓江导游的座右铭。至于官方文字中首次以“八桂”来诠释行政区划,则出现在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中。
徐霞客1637年春天游漓江的日记一段:
晓月漾波,奇峰环棹,觉夜来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里,为螺蛳岩。一峰盘旋上,转峙江右,盖兴平水口山也。又七里,东南出水绿村,山乃敛锋。天犹未晓,乃掩篷就寐。二十里,古祚驿。又南十里,则龙头山铮铮露骨,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译文:晓月荡漾在碧波之中,奇峰环绕着小船,觉得夜里幽奇的景色,又呈现出一片空旷明澈的景象来了。往南三里,是螺蛳岩。一座山峰盘旋而上,转峙在江右,大概是兴平的水口山。又行七里,从东南方经过水绿村,山体这才收敛了锋芒。天还未发亮,我就掩下船篷上床睡觉。二十里,到古祚驿。又向南十里,就见龙头山露出铮铮石骨,县城的四周围,山峰攒聚成碧莲玉笋的世界了。
徐霞客还曾登上九马画山——那时就叫“画山”,古人没看出来有九匹马还是十八匹马。明朝时九马画山半山腰有一座小庙,再往上就无路可走了。我感兴趣的是,徐氏日记中提到书童山,而我对书童山印象特别深刻。
七
没有岁月可回头。
翻看旧日日记,忽然想到这句话,没有岁月可回头。我不知道有写日记习惯的人,会不会有如我一样的想法。“客乘竹筏顺流而下,悠然如行镜中。溪流曲折明灭;远水穷处,瑷有高山入云,黛色滴翠,与丛林交青,深溪合翠,森流翁薆,惊神沁目……”山水如画,人在画中。然而大美的终点一定是大忧伤。你早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会渐行渐远;你不是为了舍弃而惆怅,只是因为无人明白你的忧伤而忧伤。曾经的漓江徒步,夜宿杨堤;曾经的烟雨漓江,扁舟横渡,都是不可回头的岁月的一部分。更记得江滨独坐,漓江水冷,书童山隐于暮色中终不可见。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那一年,我在漓江徒步。
2025年6月27日
本文来自作者[50cnnet]投稿,不代表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0cnnet.com/lvyou/2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的签约作者“50cnnet”!
希望本篇文章《我的旅行日记(旅游日记400)(那一年,我在漓江徒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在这篇旅游日记中,作者回忆了那一年在漓江徒步的难忘经历,漓江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作者在徒步旅行中深入体验了这一自然奇观,沿途,他欣赏了漓江两岸的奇峰异石,感受了江水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