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的景点

御花园的景点

50cnnet 2025-03-11 旅游 120 次浏览 0个评论

坐落于正中北面,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它把花园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风格的殿宇轩斋大致建在东西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只有绮丽小巧的亭台布于园中,因此钦安殿虽然东西有对称的建筑,但不能同时收入眼帘,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原本面积不大的花园。

御花园的景点

钦安殿殿基是以汉白玉石为材的须弥座,望柱和拦板上的龙凤图案是形态优美的明代雕刻。殿顶平坦,周围四脊环绕。殿内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水神,所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令,皇帝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的中央院落内,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此设斗坛、道场,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东北部堆秀山的东侧。“摛藻”为施展文采之意。

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室内放置书架,贮藏《四库全书荟要》,择“四库”中之精粹,以备皇帝来此休憩阅览。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名为清望阁,清代改今名,概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

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在此举行。阁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还有一暗层。阁上回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宫墙之内,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或俯视园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风光绮丽,据说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位于钦安殿东北,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依墙拔地而起,山高14米。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师们称为堆秀式,故称堆秀山。山前一对狮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龙头,口喷水柱高达10余米,景象十分壮观。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山前正中有门,门内有洞,沿洞内石阶盘旋而上,也可到达山顶。山顶建有四角攒尖顶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清代帝后都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揽胜。

堆秀山位于御花园北稍东部。明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观花殿原址上,堆叠湖石成高约10米的假山。山正中洞门题为“堆秀”,山巅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间设喷泉石兽,为宫中现存唯一的水法设施。

御景亭高耸于御花园北的堆秀山上,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处。亭内天花藻井,并面南设宝座,亭外设石供桌。此亭为九九重阳节帝后登高之处。 绎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座东面西,其建筑平面为“凸”字形。

两斋遥遥相对,造型高低不同,对称却不呆板。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博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此轩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皆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

斋为两层楼阁式,座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清嘉庆、道光两帝常临此斋。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万春亭与千秋亭一东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伞状攒尖圆顶,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两亭也是一东一西,均为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 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莲和游动的金鱼。

万春亭在御花园东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亭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之说。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

万春亭与花园西部的千秋亭相呼应,造型相同,成为一对。两亭都精美绚丽,可称宫内最美的亭子之一。 园内现存有古树一百六十多棵,多数在三百年以上,苍松翠柏,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在钦安殿前有一连理柏占居显位,树的二根分别位于故宫中轴线的两侧,于l米多高处合二为一,正值中轴线上方变为一棵。相传两树自动结伴,心往一处想,坚贞不屈,因而感动了上苍,使之融为一体,人们叫它连理树,象征纯真的爱情,因而引来了天下不少痴情男女与它相拥。

位于堆秀山东侧有一棵古柏,被封为“遮荫侯”。它在园中名气最大。此树高7.8米,树围0.9米。它虽貌不出众,所在的位置也不显赫,但怎么会得此殊荣呢?

相传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气很热,随从人等个个汗流浃背,惟有乾隆爽身惬意。回朝后,乾隆皇帝在园中游玩来到此树前,一太监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时此树枯萎。皇上一回来此树又茂盛起来了,看来是此树随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别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却很凉爽,再听太监这么一说,想必此树暗中为我遮荫,不禁心中大喜,便赐封此古柏为“遮荫侯”。后来还为它题写了《柏树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树旁的搞藻堂西墙上。

园中的名贵古树还很多,如卧龙松、龙爪槐等,这些古树虽老态龙钟,但还枝繁叶茂,每天迎接着海内外广大游人。

陕西旅游景点

从西安到延安,车程大约4个小时,途中我们将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药王”孙思邈及书法家柳公权的故里——铜川、民族始祖黄帝的安葬之地——黄帝陵。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起,我们将进入黄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县后,“圣地”延安就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对陕北、对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壮美”“民歌好听”“姑娘好看”“排排窑洞”“陕北剪纸”哈哈!看来大家对延安知道得还真不少呢!好!这一路上,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美丽而神秘的陕北。

陕北的风土人情

陕北黄土高原,总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沟连着沟,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

说起陕北,大家一定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就是大家常常说起的“陕北四美”。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陕西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献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和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大家要真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抗金英雄岳飞被臭名远扬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于大理寺风波亭(今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内)。当时的爱国将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桧,此时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成了人们夸赞绥德男人的口头禅。

大家知道吗?我们陕西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不过“陕西楞娃”们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条。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气就喝下去了。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温和中庸的,但一火起来擎脾气就犯了,七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清涧县位于榆林地区的南端。那里盛产红枣。清涧县的红枣,个大、色亮,吃起来口感很好,产量为陕北各县之首。清涧县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沟村,它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个白雪覆盖的日子里,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沁园春,雪》。

陕北的民歌

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就如陕北的环境,没有什么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毫不掩饰。大家听过信天游没有?那歌唱得真是绝了。我给大家唱两句:“燕麦开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说下日子你不回来,捡畔上跑烂我十眼鞋。”“你是你来我是我。你走你的山来我走我的沟,说不上话来摆一摆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远里走。”

可以说民歌是陕北人心灵开出的花。“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陕北人有无论喜怒悲乐的哪种情感都会唱民歌的情景,特别是在艰难的岁月,人们吞咽下的是粗粮瓜菜,唱出来的却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听:“亲口口,拉手手,咱们俩个一搭搭走。”

走在陕北,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弯弯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甚至纳鞋底、纺线线的婆姨们,行程、骑驴、夏天在大树下纳凉的中老年人,随时也能听到他们低婉吟哼的民歌声,它可谓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陕北的秧歌与腰鼓

陕北人不但爱唱,而且爱跳。这“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

说起陕北秧歌,大家应该不陌生。据《米脂县志》记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故名“阳歌”。在陕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队的“伞”称为“日照”,这是最古老的太阳神崇拜的延续。又据《吴堡县志》记载:秧歌“源于水稻之乡”,是插秧时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传入陕北,与舞蹈相结合”。可见,陕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陕北秧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闹”,二是“扭”。因此,陕北秧歌又称为”闹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节是陕北秧歌大比拼的时节,当然也是闹得最红火的时候。一般是闹完本村,闹外村;闹完乡里,闹城镇。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陕北高原雄浑粗旷,因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诞生了许多种刚劲有力的锣鼓艺术。陕北锣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武鼓以打、踢、跨、跺为主;重击鼓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刚”的气魄;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凝时若瑶池蓄水,动时似银瓶乍破;其动作繁复,变化神速;缠腰鼓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过档鼓腿势潇洒,阳刚雄劲,下岔鼓稳健安详,如雁落平沙,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时鼓手头拢白羊肚毛巾,身着羊皮褂,脚扎绑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讽爽,舞之刚劲激昂,剿悍豪放,气势磅磺,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一位美国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满天黄尘中飞扬舞动的时候震惊了,他说:没有想到在温良敦厚的中华传统民间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弯张、野性末泯的一支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县被文化部

袁家沟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词的填写地方就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袁家沟。一九三六年的二月五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于下午到达袁家沟。随后东征红军总部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这里写的。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的路程。

毛泽东等在袁家沟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极目远望,一片苍茫。毛泽东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他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小方桌,今天还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里。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现任云南省委书记。这个偏远小山村,还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最近,陕西日报记者到这个小山村作了采访,他们在报导中写道,白炳凡老人掰着指头说:“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起,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空中看榆林1:陕西最独特的自然风景,藏在全省最大的地级市

这里,有西北大漠的雄浑,有江南水乡的清秀。

4300年前,石峁人在这里创造了至今无人破解的高度文明;

2000年前,秦始皇派蒙恬以这里为前线阵地,北击匈奴;

1600年前,匈奴人在这里建设了屹立不倒的统万城;

1000年前,杨家将在麟州抵御 辽国南下;

600年前,这里被设置为九边重镇之一,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榆林 !

从黄河之滨到白于山脉,从榆林古城到窑洞大院,

请跟随我们的航拍镜头,一起欣赏榆林的魅力。

即日起,本平台推出六集纪录片《航拍榆林》,

第一集:山水榆林;

第二集: 文化遗址;

第三集:军事重镇;

第四集: 民居瑰宝;

第五集:寺院道观;

第六集:红色 榆林。

今天隆重推出第一集: 山水榆林。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为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其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20%,是陕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白于山是榆林海拔最高的山脉,号称“陕北屋脊”,平均海拔1600-1800米。陕北重要的河流,无定河、延河、洛河都发源于白于山。

白于山东西走向,向西伸入宁夏,向东到子洲县,长200公里左右。先秦时期,白于山曾经是林草丰美、牛羊悠悠之地。

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白于山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一度成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白于山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尤其是夏秋季节,漫山遍野全是白色的土豆花、**的向日葵花、粉色的荞麦花,远处一排排白色的风力发电机转动着,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景。

丹霞地貌是黄土高原上最具美学效果的自然风景。欣赏榆林丹霞地貌,主要有麻黄梁地质公园和靖边波浪谷。麻黄梁地质公园位于榆阳区以东30公里,是榆阳区最高点。因地势较高,生长麻黄而得名。

公园内为典型黄土高原地貌,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店坊水库是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碧绿的湖水被层叠的丹霞地貌所包围,号称黄土高坡上的马尔代夫,是无数驴友和摄影爱好者神往的风景。

龙洲丹霞位于靖边县城东南22公里的龙洲堡,这里四面苍山环抱,绿水萦绕,方圆近百公里被红色丹霞所覆盖,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馆,为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区之一。

在数千万年的风吹、雨刷下,形成了极具观赏性的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方山、丹霞岩穴等地质遗迹,视觉效果震撼,被称为中国的“波浪谷”,是地质科考、摄影探险、 旅游 观光的绝佳胜地。

榆林长城以北为毛乌素沙漠。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植被稀少,环境恶劣。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今天的毛乌素沙漠面积大大减小,取而代之的是森林、海子和绿洲。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自然修复的力量,使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1.8%增加到如今的43%。因此今天在这个区域已经很难看到成片的沙漠,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要了解榆林人民治沙的成就,可以到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靖边五台森林公园、定边石光银治沙纪念馆实地进行感受。

黄河是榆林最大的河流。黄河榆林段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五个市县,这一带黄河南北走向,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称作晋陕大峡谷。

榆林黄河的最北端,是秦蒙晋接壤地带的墙头镇,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黄河在三省交界处画出一个大大的“S湾”, 这段转弯长约5公里,宽1公里,当地人称之为“龙湾”,是黄河入陕第一湾,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龙湾岸边是一个长达10公里的雅丹地貌,山石皆红白相间,地质学上称作砒砂岩。砒砂岩极其贫瘠,植物生长在砒砂岩,如同遇上了剧毒的砒霜,几乎很难生长。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后,曾驻足此处,被眼前五彩斑斓的静物所吸引,得知此地尚无名称,便赐名莲花_。

黄河第一湾是陕西沿黄公路的北起点,最近几年随着沿黄公路的通车,游客可以从这里自驾车顺河而下,一路走过榆林、延安、渭南,到达关中平原。沿黄公路可领略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胜景,已经成为陕西一号自驾公路。这一路为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

1936年2月,毛主席来到榆林清涧高家_塬,目睹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九曲黄河,回到住地袁家沟村,写下了《沁园春·雪》。今天,在毛主席驻足的高家_,建设了北国风光景区,既可以饱览晋陕峡谷气势恢弘、苍劲壮美的风光,更能体悟一代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领袖情怀。

黄河榆林段曲折多变,“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形容的就是黄河晋陕大峡谷。其中太极湾是观赏性较强的黄河转弯之一。

太极湾位于清涧县城东45公里处的赵家畔村,坐落在黄河九十九个拐峁中的一个拐峁上,隔河与山西省石楼县相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的黄河在此转了一个几乎360度的大弯,高空俯视,太极湾和对岸的山西共同构成了一幅八卦太极图,诉说着古老的秦晋之好。

无定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流经榆林定边、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县,全长491公里,是榆林的母亲河。

无定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其上游称作红柳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无定河中游处于相对平坦的区域,形成了绿洲,是陕北不可多得的产粮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无定河下游接纳了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以后,进入黄土沟壑区,形成了许多自然奇景。清涧的鱼儿峁就是其中的代表。站在山顶,远远向下望去,一条巨大的石鱼纵卧谷底,头枕无定,尾荡远山,四周河谷环绕,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神木红碱淖,地处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之美称,其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湖岸线长43.7公里,湖面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环境宜人,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 旅游 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

定边盐湖位于定边县西北,与宁夏盐池县接壤,这一带有十几个盐湖,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其中最大的盐湖叫做苟池盐湖,苟池盐湖开采始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余年 历史 ,生产的原盐在 历史 上称为“青盐”。

由于湖中含有大量藻类和不同矿物质成分,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绚烂色彩,美不胜收。

下期预告:文化遗址。预计一周内推出。

清涧县袁家沟植物配置

清涧县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袁家沟。

袁家沟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和近百名厅处级干部,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村全村人家都姓白,可为何叫袁家沟?是因为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来村里人觉得园则沟不够文雅,取国家的“家”和袁姓的“袁”,便成了现在的袁家沟。

在毛泽东旧居最东边的窑洞里,悬挂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文字和地图,详细地记录了东征的有关情况。上面清楚地写着“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机关总部翻山越岭,傍晚时分到达袁家沟村。”毛主席就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最中间的一孔,相邻的同一排窑洞设有警卫排、伙房、机要室、电台部等。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驻地,博古等人居住在此。当时,村里人都觉得很神秘,看见门口站着警卫员,谁也不敢靠近。当时并不知道是毛泽东,就是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见过毛泽东。一个是当时的窑主白育才,另外便是当时的贫农会主任和村支书白发云。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袁家沟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东征宣言》命令下达后,全村人全部都投入了造船的工作中,保证了东征的顺利进行。

当年,毛泽东到达袁家沟村的当晚,下起一场大雪,大雪把整个路面都覆盖了。为了察看东渡黄河的地形,毛泽东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来到了距离袁家沟15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当毛泽东站在被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看见万里河山被冰雪所封,极目远眺,一片苍茫,便有感而发。当晚回到袁家沟居住的窑洞,点着蜡烛挥毫泼墨写下《沁园春·雪》,尽显一代伟人豪壮的气魄。

如今,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雪》的小方桌还摆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屋子里。炕上放着一件蓝色大衣,一张八仙桌上还有竹壳暖壶以及两个杯子,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写出了这首壮丽名篇。

转载请注明来自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本文标题:《御花园的景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