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报b220800故障解决方法,汽车故障码奔驰 500B

奔驰报b220800故障解决方法,汽车故障码奔驰 500B

50cnnet 2025-04-03 汽车 68 次浏览 0个评论

奔驰S级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大佬的座驾,自诞生以来,奔驰S级就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豪华轿车。就在近日,奔驰正式发布了第十一代奔驰S级,是不是非常吃惊,奔驰S都已经发展到第十一代来了,那么现在就来看看奔驰S这十一代的变化。

第一代:1951-1954

在1951年,梅赛德斯-奔驰在第一届法兰克福车展上,正式发布了代号为W187的Ponton?220车型,便是第一代奔驰S级,就此拉开了奔驰S级近70年的发展里程。当时的220备受消费者喜爱,于是奔驰又增加了敞篷、旅行等多种车型。

第二代:1954-1959

1954年,奔驰推出了W180系列的Ponton的220?A轿车。在220?A面世的两年后,又推出了220?S车型,并开创了浮筒式的车身设计,而220?S的S,意味着Special?Class,也就是从220S开始,奔驰S级成为了奔驰的旗舰车型。

第三代:1959-1965

在1959年,奔驰推出了底盘代号为W111的全新车型220?b、220?Sb和220?SEb车型。当时受到了当时美国汽车黄金时期的影响,全新的奔驰220的车尾也出现了“尾鳍”造型,在当时的德系车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第四代:1965-1972

1965年,奔驰推出了由Paul?Bracq设计的W108/109车型系列,这其中包括了250?S、250?SE和300?SE车型。一年之后,还推出了轴距更长、动力更强劲的奔驰300?SEL。

第五代:1972-1980

1972年,奔驰推出了W116系列,并共发布了三款车,分别是280?S、280?SE和350SE,而这一代奔驰S级首次被官方正式命名为“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奔驰后续还发布一款顶级车型450?SEL?6.9,而这6.9升的排量也是迄今为止德国排量最大的量产乘用车。

第六代:1979-1991

1979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奔驰推出了编号为W126的新一代S级。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由于改革开放的缘故,许多有钱人购买了一大批第六代奔驰S级轿车,成功的使得这款车成为了当时有钱人的象征,而“大奔”的印象便从这一代开始。

第七代:1991-1998

1991年,奔驰推出了底盘编号为W140的S级轿车,这一代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虎头奔。W140采用了S+三位数字的车型命名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奔驰S级车型上。

第八代:1998-2005

在1998年的巴黎车展上,奔驰推出了编号为W220的S级轿车。并在2002年,奔驰推出首次搭载了双涡轮增压V12发动机的S600,最大功率500匹,峰值扭矩800N.m,丝毫不逊色当时的跑车。

第九代:2005-2013

2005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第九代编号W221的奔驰S级正式亮相,整体的车身造型与迈巴赫十分相似。同时在2006年的第十届深圳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奔驰S级的顶级车型S600正式在国内亮相。

第十代:2013-2020

在2013年,第十代奔驰S级在德国汉堡举行了首发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奔驰W221的继任者,第十代奔驰S级W222的设计工作早在2009年便开始了。

第十一代:2020-

直至今日,奔驰S级也已经发展了近70年的历史,就在近日,奔驰正式发布了底盘代号为W223代号的第十一代奔驰S级,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豪华轿车的认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从拓荒者到退出市场竞争,一文回顾奔驰30年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历程

利用尾气分析发动机的故障

有一辆1995年生产的尼桑蓝鸟轿车,故障现象是冷车时挂挡后踩油门有轻微的冲击,怠速不良,做过许多检查和修理,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该车最初进厂修理是因为冲洗发动机后不能着车,拖进厂后检查发现点火系统进水,进行请洁干燥之后重新装复,车虽然着了,但是怠速有些不稳。经过检查发现高压线有漏电现象,分火头和分电器盖也有些烧蚀。征得用户同意后对上述部件进行了更换,发动机故障基本排除,但用户反映车不好用,冷车挂档后踩油门有轻微的冲击。虽然故障现象非常不明显,但用户执意要求检修,并声称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就要把前面的修理费用免掉。

我接到这辆车时正是热车,由于一时不能验证故障现象,便先根据用户描述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故障可能出在油路上。随后在热车状态下进行无负荷测试尾气,测试结果如下:怠速时HC为275ppm(标准值为220ppm),CO为0.3%(标准值为1.2%);高怠速时HC为120—150ppm,CO为0.3%一0.5%(该厂仅有一台两气废气分析仪)。测量气缸压力,各缸压力正常。进行气缸功率平衡测试,各缸工作都正常。进行断缸测试,各缸HC和CO值变化都一样。

从上面的数据当中是否可以发现问题呢7当然可以。尽管两气尾气分析仪本身没有数据分析和混合比浓度测试的功能(一般四气尾气分析仪可以通过CO,、O2以及过量空气系数入直接看出混合比浓度),但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这辆车的尾气排放偏低,对于没有安装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的车辆来说是太低了。CO含量高一般是因为混合比偏浓,而CO含量太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混合比偏稀。

根据这个思路,我将该车的尾气调高,将CO调到1.0,HC调到200ppm。当车完全冷却后再次进行检测,尾气排放没有超标,原来的故障现象也彻底消失了。

各系统故障的方法,其目的是对发动机的燃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尾气分析的主要内容有混合气空燃比、点火正时及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等,主要的分析参数有CO、HC、CO2,和O2等的含量,还有空燃比(A/F)或过量空气系数入。尾气分析的项目如表1所示。

二、尾气分析的基本规则

HC和O2的读数高,是由点火系统不良或混合气过稀失火引起的。当测试的CO、HC值高,而C02、02值低时,表明发动机工作混合气很浓。如果燃烧室中没有足够的氧气保证正常燃烧,通常情况下,CO2的读数和CO的读数相反。燃烧越完全,CO2的读数就越高,其最大值在13.5%—14.8%之间,此时CO的读数应该等于或接近于0.O2的读数是最有用的诊断数据之—,02的读数和其它3个读数一起,能帮助找出故障诊断的难点。

通常,装有催化转化器的汽车,O2的读数应该是1.0%—2.0%,说明发动机燃烧很好,只有少量未燃烧的02通过气缸排出。如果02的读数小于1.0%,则说明混合气太浓,不利于燃烧。如果02的读数超过2%,则说明混合气太稀。

利用功率平衡试验(根据制造厂的使用说明)和四气尾气分析仪的读数,可以看出每个缸的工作状况。如果每个缸C0和C02的读数都下降,HC和C02的读数都上升,且上升和下降的量都一样,则证明每个缸都工作正常。如果只有一个缸的变化很小,其它缸都一样,则表明这个缸点火或燃烧不正常。

一个调整好的闭环控制电控汽车的尾气排放中,HC的含量大约为55~100ppm,CO应低于0.5%,O2为1.0%~2.0%,C02为13.8%~15.0%。

汽车尾气测试值与系统故障的判断分析如表2所示。

三、几种常见的气分析仪

汽车尾气分析仪有两气、四气和五气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两气尾气分析仪

两气尾气分析仪是用来测量汽车尾气排放中C0和HC的体积分数的。但是,如果一辆车的排气管或尾气分析仪的测量管路有泄漏,那么所检测到的就是被外部空气稀释了的尾气,C0和HC的测量值将降低,自然就不能反映尾气的真实含量。目前国内所用的两气尾气分析仪大多都不具有检查自身泄漏的功能,因此即使用两气尾气分析仪测量车辆尾气,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发动机的故障来。

2.四气尾气分析仪

随着装有三元催化转化器和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的增多,汽车的排放标准也更加严格,因此需要更精确地测量尾气并诊断车辆排放超标的原因。四气尾气分析仪不仅具备两气尾气分析仪的所有功能,而且还能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它除了能测量C0和HC外,还能测量C02和02、发动机油温、转速等,以及计算过量空气系数入和空燃比A/F等。所以四气尾气分析仪不仅可作为环保检测仪器使用,作为发动机故障检测分析的诊断工具也非常有用。

对于几种尾气的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做过阐述,在这里只对过星空气系数入进行简要的说明。过星空气系数入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空燃比的情况,从理论上讲,混合气的过星空气系数入=1最为标准,但实际上不可能没有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入被设计为0.97—1.04(有些车有具体说明),可以看成是理想的匹配。若入大于该值,说明空燃比过大,混合气过稀;若入小于该值,则为空燃比过小,混合气过浓。

四气尾气分析仪还可提供发动机转速(RPM)和发动机温度(TEMP)参数,作为故障诊断时的参考数据o

五气尾气分析仪

当C0和HC降低时,可能会引起尾气中的N0x浓度升高,若要监测N0x的浓度,就得使用五气尾气分析仪。而且,N0x常常是在高温大负荷的情况下产生的,若没有底盘测功机,就只能靠路试去测量。

四、几个应用实例

一辆捷达轿车,装备ATK新2气门发动机,配有三元催化转换器。用户反映该车发动机工作不稳,测量尾气排放严重超标。

捷达新2气门ATK发动机采用电子控制多点顺序燃油喷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喷油、点火、怠速、爆震、空调、自我诊断及陂行回家等功能于一体的闭环集中控制系统。

根据该车故障现象,首先检查火花塞,发现火花塞间隙偏大,更换新件后,尾气排放情况略有好转,但未得到明显改善。连接故障诊断仪V.A.G1552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调出1个故障码(氧传感器)。按故障码的提示,检查氧传感器至发动机电脑的连接线束,未发现短路、断路情况,于是将氧传感器更换。随后试车,继续测量尾气,尾气排放指标依然偏高,但发动机电控系统已无故障显示。

用燃油压力表测量喷射系统压力,发动机怠速时油压为250kPa,急加速时为300kPa;关闭点火开关10min后,系统保持压力为200kPa,以上各项数据均正常。接下来拆下喷油嘴进行超声波清洗,测量其电阻值为15Ω,也符合标准。连接压力机,观察喷油嘴雾化状态良好,检查喷油嘴连接线束,也无短路、断路情况。

继续检查点火系统,用万用表测量点火线圈、高压线电阻均正常。将发动机恢复后试车,故障依旧。用V.A.G1552查寻故障存储,仍没有故障码出现。在读取测量数据时,观察到氧传感器信号电压在0.2—0.8V之间变动,属正常;进气压力传感器的数据也符合标准。于是怀疑三元催化转换器有问题,将其更换后试车,尾气排放依然超标。检查配气相位,正时标记正确;怀疑汽油质量有问题,清洗油箱及管路并更换优质汽油后,情况丝毫不见好转。

经仔细观察发现:如果起动发动机后怠速运转而不进行路试,尾气排放基本合格;路试约2km后尾气排放指标升高;若每次起动间隔时间超过30min,怠速测量基本合格。根据上述情况,决定更换发动机电脑,但将电脑更换了也无济于事。

其它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呢?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拆下排气歧管进行检查,并与新的排气歧管进行比较,发现该车氧传感器的排气取样孔偏小。换上新的排气歧管进行尾气检测,各项指标显著降低。对该车进行路试,尾气排放依然合格。恢复该车所换的其它配件,继续试车,尾气排放始终未超标。

由此可以断定,故障部位就在氧传感器排气取样孔。由于从气缸内排出的废气处于高速流动状态,行至氧传感器取样孔处时形成涡流,导致排出的废气不能及时在此处更新,使氧传感器不能准确地向发动机电脑反馈同步信号,造成发动机电脑不能根据实际工况对喷油脉宽进行正确修正,最终出现发动机工作异常,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故障。

有一个时期,曾有一批车出现过此类故障,都是由于进行尾气改造后,氧传感器取样孔打得不合适,导致氧传感器不能有效采集尾气,造成信号失准。

一辆装备5S—FE发动机的丰田佳美轿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经常熄火。

该车采用TCCS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首先调取故障代码,仪表板上的发动机故障指示灯显示为正常代码。用四气尾气分析仪进行检测,仪器显示的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由检测结果可以看出:HC和02都较高,这是空燃比失衡的一个重要特征;C0值较低,而C02在峰值,这说明可燃混合气已充分燃烧,点火系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入值较高。综合分析表明,该发动机工作时的混合气偏稀,因此应从进气系统和供油系统着手进行故障检查。

对车辆进行检测:真空管无漏气、错插现象;PCV阀密封良好,机油尺插口良好。起动发动机,将化油器清洗剂喷在进气管垫和EGR阀周围,发现随着转速上升,怠速逐渐稳定。取下EGR阀,发现针阀周围有少量积碳,EGR阀通道上有很多积碳,针阀不能落入阀座,致使进气歧管的混合气被废气稀释,从而怠速不稳,发动机容易熄火。

对EGR阀进行彻底清洗,并换上新垫,起动发动机,一切恢复正常。再次用尾气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所有数据都在标准范围之内,故障排除。

从这个故障诊断实例可以看出,在对有故障的车辆做完必要的常规检查之后,使用尾气分析仪可以很快发现故障的本质原因,缩小检修范围。

一辆广东三星6510汽车,套装97款克菜斯勒道奇3.3L发动机,行驶里程为140000km。

故障现象:挂档轻加油门至1200r/min时有时熄火,不熄火时怠速降至400—500r/min甚至更低;急加油门没有任何故障,熄火后起动容易。

故障分析:试车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断油或断火的感觉,但总感觉进入的空气量不够用。经检查,怠速系统没有任何故障,怠速马达在其它修理厂进行过替换试验,没有问题;节气门体也进行过更换试验,没有问题;用额外补充进气量的办法(断开一个节气门体后面的真空管),同样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原地不挂档加油门试验,无论怎样试验均没有任何故障征兆,发动机转速从1200r/min到800r/min下降非常平稳。怀疑是进气压力传感器有故障,有可能缓加油门时不能很好地感知进气量,所以使用检测仪的数据流功能,对各个数据进行实时观察,没发现有错误的数据流,MAP数值正常。对供油系统和点火系统进行仔细检查和测量,均没有发现任何故障。

到现在为止应该说仅是凭经验感觉一点故障线索,那就是感觉好像进气量太少。既然怀疑是因为进气量太少造成的故障,那么通过尾气检测一定可以发现一些线索,所以对尾气进行了测量,怠速时的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混合气偏稀(入大于1.03),燃烧比较好 (CO2较高,接近于15%)。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间接证明该车进气或者供油系统有故障。为了检验这一分析,将所有影响进气量或感知进气量的元件一一列出,采取逐步分析排除的办法确定故障元件。这些元件有:怠速马达、节气门体及其传感器、MAP传感器、EGR阀。前几种元件已经检验和试验过, 目前只剩下EGR阀没进行过检验。

EGR排气再循环阀的功用是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将一部分废气引到吸入的新鲜空气(或混合气)中返回气缸进行再循环,以减少N0x的排放量。因为N0x主要是在高温富氧条件下生成的,废气为惰性气体,在燃烧过程中吸收热量,这样将降低最高燃烧温度,也减少了N0x的生成量。但是过度的排气再循环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在怠速、低速小负荷及发动机冷态运行时,参与再循环的废气会明显降低发动机的性能。因此应根据工况及工作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根据发动机结构不同,进入进气歧管的废气量一般控制在6%—13%之间。

在EGR系统中,通过一个特殊的通道将排气歧管与进气歧管连通,在该通道上装有EGR阀,通过控制EGR阀的开度来控制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如图1所示)。EGR阀开启或关闭是由阀上方真空气室的真空度来控制的,而真空度则由受ECU控制的EGR真空电磁阀控制。

EGR电磁阀受ECU控制,ECU根据发动机转速、空气流量、进气管压力、温度等信号控制EGR电磁线圈通电时间的长短,以此来控制进入EGR阀真空气室上方的真空度,从而控制EGR阀的开度,改变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

装有背压修正阀的EGR排气再循环系统,在EGR(真空)电磁阀与EGR阀间的真空管路中装有一个背压修正阀,其功用是根据排气歧管中的背压附加控制月F气再循环。即当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排气背压低时,背压修正阀保持EGR阀处于关闭状态,不进行排气再循环;只有在发动机负荷增大,排气歧管背压增大时,背压修正阀才允许EGR阀打开,进行排气再循环。

排气歧管的背压通过管路作用在背压修正阀的背压气室下方,当发动机处于小负荷工况,排气背压低时,在阀门弹簧的作用下气室膜片向下移动,使修正阀门关闭真空通道,此时EGR阀在其阀门弹簧作用下保持关闭,因而不进行排气再循环;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排气歧管背压升高时,修正阀背压气室下方的背压升高,使膜片克服阀门弹簧弹力向上运动,将修正阀门打开,由EGR电磁阀控制的真空通过背压修正阀进入EGR阀上方真空气室,将EGR阀吸开,月F气再循环通道打开,废气进行再循环。

EGR电磁阀受ECU控市IJ,ECU根据转速信号、进气压力信号、水温信号、空气流量信号等,通过控制EGR电磁阀的开度来控制进入EGR阀的真空度,从而控制EGR阀的开度,改变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

通过上面的EGR阀工作原理分析可知,EGR在怠速工况和小负荷情况下是不参与工作的,否则会有一部分尾气进入燃烧室,不但会降低燃烧室的温度,还会恶化燃烧环境,阻碍新鲜空气的进入。

故障排除:更换EGR阀,故障彻底消失。

一辆奥迪A6轿车,装备2.8LJV6电控发动机,怠速时有轻微抖动,并且加速迟缓。

故障检查:检测点火波形基本正常,但稍有不稳。测量尾气,C0为0.3%一0.5%,HC为200一500ppm,且在此范围内波动。用V.A.G1552检测仪检查,无故障代码输出。用V人.G1552故障检测仪进行数据流检测,发动机电控系统运行参数正常。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对客户的询问和加速迟缓的症状,应考虑对喷油器进行清洗;C0值正常,HC值虽然符合排放污染物的限制标准,但该车装有氧传感器和催化转化器,其C0值应低于0.5%,HC应低于100 ppm,而检测结果表明该车HC值高于此,标准且有波动,从出厂标准考虑为不正常,因此考虑发动机可能有失火现象,应进一步检查点火系统是否有轻微断路或短路,特别是短路故障。

故障检修:清洗喷油器,观察各缸喷油器的雾化状况和流星的均匀性,均良好。检查点火系统,发现有一个缸的高压线有轻微短路(漏电)现象,为此更换了高压线。因火花塞间隙偏大,也同时更换了。复检发动机抖动稍有改善,但未彻底消除;尾气检查HC值下降不大,并仍有波动,分析认为故障仍可能是失火所致。

为了进一步诊断故障,分别在左、右两侧月F气歧管氧传感器旁边的尾气检测口(该口通常用一个螺栓密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左侧气缸排出的尾气C0值在0.5%左右,HC值在125ppm左右(因在催化转化器前测量,其值会比在月F气民管测量值稍高),且波动极小;右侧气缸排出的尾气中C0值也在0.5%左右,但HC值却在125—250ppm之间,且时有波动。因此间题应在右侧气缸中。为此检查右侧气缸的高压线和火花塞,发现第2缸火花塞的3个电极中有一个间隙过小,调整后重新安装,故障完全消除,尾气检测值也符合出厂标准。

目前,安装催化转化器的车型越来越多,测量尾气有时比较困难,在不能很好分析故障的时候,可以尽量在催化转化器前方测量,这样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发动机的排放情况。同时,还应将催化转化器前、后的测量结果加以比较,以便判断催化转化器的转化效率是否正常。

一辆奔驰S320轿车,发动机怠速不稳,抖动严重,但加速正常。

故障检测:调取该车故障代码,显示为正常代码;用示波器测试点火二次波形,结果正常;对各缸气缸压力进行测试,均在标准范围之内;进气及真空系统不漏气;用四气尾气分析仪检测尾气,发现怠速时数据很不稳定,第1组数据如表6所示,4种气体的检测数值全都较高。再次测试,其数据如表7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将上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HC和Co总是同时升高或降低,C02时高时低,燃烧效率很不稳定,02不能充分参与反应,数值一直较高。从而可以判定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环境十分恶劣。推测是喷油器堵塞,导致喷油器针阀与阀座配合不密封,各缸喷油器在应该喷油时不喷油或少喷油,而在不需喷油时却持续喷油,因而造成供油不正常,致使4种气体的检测数据极不稳定。

故障检修:做喷油脉冲宽度试验,怠速时为3.5ms,在正常范围内。拆下各缸喷油器检查,果然每个喷油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堵塞。经过彻底清洗,装复试车,一切恢复正常。

从该故障的检修过程可以看出,在燃油系统的检查中,利用尾气分析仪可以省去一些检修环节,如油压的测试,燃油泵、油压调节器和燃油滤请装置的检测。换个角度来考虑,假如在应急修理中,在未做相关检查之前,就用尾气分析仪进行检测,也许在诊断一开始就能找到故障点。

一辆奥迪100型轿车,装备2.6LV6电控发动机,运转时严重抖动,加速无力,排气管排出的气体气味呛人。

故障检测:用V.A.G1552微机故障检测仪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存在故障代码,故障代码的含义是“右侧燃油自适应修正已达极限”。用V.A.G1552微机故障诊断仪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数据流检测,发现左、右两侧的燃油修正因数相差过大,左侧为—3.8%—0%,而右侧为10%—12.9%。用发动机综合分析仪检查点火系统并进行气缸压力分析,发现第3缸点火波形的击穿电压较低,且该缸气缸压力偏低(气缸压力相差过大也会导致发动机抖动)。用尾气分析仪检测尾气,Co为0.9%—1.3%, 而HC高达2800—2900 PPmo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可认为右侧混合气过稀,控制电脑对右侧燃油系统进行连续加浓且已达到修正极限。为判断是否是由于右侧氧传感器的信号导致这种结果,先对左、右两侧的氧传感器信号及其对空燃比变化的反应、电控单元对氧传感器信号变化的响应能力进行测试。为此,人为地制造混合气过浓和过稀的状态,发现氧传感器和电控单元的功能均正常,因此可以认为故障是控制系统以外的原因导致的。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点火波形基本正常,可以认为点火系统正常,但HC过高表示失火,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失火很可能是由于混合气过稀,超出着火界限所致。但从尾气中的Co值看,实际混合气并不过稀,因此判断故障很可能是进气系统漏气所致。测量气缸压力,发现第3缸压力比其它缸低约100kPao

故障检修:在拆解进气歧管时,发现进气歧管垫的实际压合面宽度只有1mm左右(至少应有4—5mm),其原因是进气歧管的安装面为v形,在安装密封垫后,再安装进气歧管时,由于不小心使该垫下滑,从而减小了密封带,导致严重漏气,即使燃油修正已达到极限,但仍无法完全补偿,这是机械原因导致的故障。将上述故障点彻底排除后试车,故障排除。

一辆上海别克G轿车,故障症状是发动机排气冒黑烟。

诊断与排除:大修发动机后试车,开始时一切正常,只是排气管接口垫有些轻微漏气。继续试车发现,发动机热车后出现怠速不稳、加速不畅现象,同时故障灯点亮报警。经检查,显示故障码为四131,即氧传感器故障。发动机热车运转时就车测量(不拔下括头),氧传感器电压为0.28V且不变化,更换一个氧传感器后,发动机刚着车时还好,但运转一会儿后故障重现,怠速不稳,排气管冒黑烟。拆下火花塞检查,发现已有积碳,更换一组新火花塞后,运转约半小时,怠速又不稳,检查火花塞又被积碳糊死。此时故障灯再次点亮,经检查显示故障码P0171,即混合气太稀。

因更换氧传感器后故障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所以修理工认为故障不在氧传感器。经测量,油压正常,又检查、试换7空气流星、水温、节气门位置等传感器,故障始终未能排除,于是回过头来再检查新换的氧传感器。经就车测量,氧传感器电压为0.18V左右,与用检测仪查到的数据相同,证明检测仪可以完全接收到氧传感器电压。断开氧传感器括头,测量PCM端接线,电压只有0.32V(理论值为0.45V),于是怀疑电路有故障或PCM损坏。

用尾气分析仪检查尾气,发现在怠速时C0含量接近4%,HC达到300ppm左右。通过尾气分析可以认为此时的混合气不是太浓。就车测量氧传感器,电压仍旧很低(这种现象又可以解释为混合气过稀)。断开氧传感器括头,用数字万用表测量PCM端电压为0.44V,说明线路及PCM基本情况正常。为什么会出现浓、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呢7难道是新换的氧传感器有故障7于是,使用模拟器模拟氧传感器数值的功能。

将模拟器的绿色氧传感器专用线和黑色连线连接在车上氧传感器的输出回路上;

将中间功能选择开关置于Knock/0xy位置;

将右侧功能选择开关置于VoHs/0xy位置;

使发动机起动运转,然后打开SST皿,此时SST皿4寄产生一个0.15V的恒定的连续信号来模拟稀混合气状态下的氧传感器发出的信号;

按下模拟器上方的“0(y”键,模拟器将产生一个0.85V的恒定的连续信号来模拟浓混合气状态下的氧传感器发出的信号;

在使用模拟器模拟7氧传感器后,再用检测仪读取数据流,发现氧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也一同变化;

当模拟器的电压较长时间为0.85V时,观察尾气的C0值降为0.65%,说明PCM对系统的控制完好,故障原因还是在氧传感器。将氧传感器安装到其它车辆上进行试验,没有发现任何故障,数据流、燃烧、尾气、行驶都很正常。

通过上面的试验可以证明:系统几乎没有故障,问题的原因在于氧传感器信号。因为此车有漏气现象,会不会是因为排气包漏气,导致排气包中形成负压,将外界的真空引进排气系统当中了呢7经检查ldF气系统确有漏气之处,将排气管修好之后试车,故障排除。

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里日韩品牌如日中天,欧洲的车企巨头们仅有一款奔驰的GLC?FC作为门面,颇为寒碜。实际上,奔驰这位内燃机汽车的发明者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同样一马当先,并为之倾注了30年的心血。

早在1988年,戴姆勒工程师就提出使用在航空航天上的PEMFC应用到汽车上,1991年进入实践阶段,并在短短3年时间里开发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PEM燃料电池汽车。时任戴姆勒-奔驰集团技术研究主任的赫默特·韦乐自豪地提出:“我们处在一个新纪元的最前头,可以与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制造的第一辆以内燃发动机为动力的车辆的时代相比。”

对比本田、丰田及现代等车企,在30年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过程中,奔驰实现了PEM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突破,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快速地实现了“运堆”到“运人”,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不局限于一类汽车,在轿车、SUV、大巴、货车上都进行了尝试;从气态氢、甲醇重整到液氢,尝试了多种氢气存储的方案。这显示了“汽车发明者”的雄厚实力与行业担当,也显示了在新技术路线的探索上,奔驰并没有像日韩企业一样快速抓住技术发展重点方向并全力以赴地推进技术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奔驰中止了燃料电池乘用车项目的开发,商用车项目则选择与沃尔沃合作进行。奔驰从燃料电池领域的拓荒者、引领者,到被边缘化甚至暂时退出市场竞争,其过程令人深思。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阶段主要以商用车为主,燃料电池乘用车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后,中国将很可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除了日本丰田与韩国现代之外,奔驰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历史同样值得借鉴,甚至能够为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在缺乏参考对象之时,应如何探索一个陌生的领域,并避免被后来者边缘化甚至淘汰?

1、1994年:NECAR1,起点

1994年4月13日,戴姆勒-奔驰公司邀请国际媒体来到位于德国乌尔姆的新研究中心,并向记者们展示了奔驰首款为日常使用设计的燃料电池的汽车——NECAR。

图1?NECAR1

NECAR?1基于梅赛德斯·奔驰MB?100面包车打造,在发布之前已经行驶了数千公里。

这辆车更像是一个移动实验室,而非适合日常使用的汽车。燃料电池系统由巴拉德的十二个燃料电池堆栈组成,输出为50kW,总重量达到了800KG,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储氢罐、电子控制装置、压缩机、冷却系统,再加上许多测量仪器,充满了整个货厢,几乎没有其他多余的空间——这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起步时期一模一样。

储氢罐以30MPa的压力容纳150升的压缩气体,能够提供130公里的续航。电动机的功率为30kW,使NECAR?1的最高时速为90km/h。

这是PEM燃料电池汽车的第一次实践,由“汽车发明者”践行确实独有一番意味。1991到1994年3年间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属难能可贵。

图2?NECAR?1

2、1996年:NECAR2,进步明显,轰动世界

1996年5月14日,戴姆勒-奔驰向公众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带有燃料电池驱动的乘用车NECAR2。NECAR2使用了V级轿车作为平台,并搭载了45?kW?的电动机和50KW的燃料电池系统。

该车对比NECAR1有了明显的进步。

电堆方面,NECAR?2中的燃料电池系统在尺寸和体积上都减小了。两个由150个单体组成的电堆替代了NECAR?1的12个电堆,仅重约270千克,是先前产品的三分之一,同时保持了一样的输出功率。

在储氢罐方面,两个140升的氢气罐位于车顶,将整车的续航里程扩大到250公里,同时提供了6个乘员的空间——对比NECAR?1狭窄的空间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该车的最高时速能够达到110公里/小时。

NECAR?2的展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纽约时报》称NECAR?2是“零排放驾驶的突破?”。路透社称其为“对于戴姆勒和巴拉德而言是巨大的进步,戴姆勒和巴拉德在不牺牲功率的情况下将电池减少到其原始质量的不到五分之一。”

有评论认为,“?戴姆勒宣布的燃料电池时间表是比美国能源部计划至少提前四年。”

NECAR?2显示了奔驰强大的研发实力,在短短两年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产品的巨大跨越,实现了从“运堆”到“运人”的跨越,验证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可行性和可用性,引领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

图3?NECAR?2

3、1997年:NECAR?3,甲醇重整

1997年9月10日,NECAR?3在法兰克福车展亮相。该车基于A?class轿车平台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款车载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汽车。

NECAR?3的重整器具有实验室模型的特征。它在后排乘客车厢中需要大量空间。燃料电池系统的“其余部分”已经在“地板下”工作。当踩下油门踏板时,系统能够在两秒钟内提供其最大输出的90%,这是一种具有内燃机汽车动力体验的燃料电池汽车。

与NECAR?2中一样,在NECAR?3中,两个具有150个单体电池的电堆产生50千瓦的输出。它们在大约80°C的温度下工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被再利用以将甲醇重整为氢。

装满38升甲醇的油箱可轻松行驶300公里,在限速设计之下,功率为45kW的电动机为车辆提供了120km/h的最高时速。

NECAR?3显示了奔驰在遭遇储氢技术瓶颈后的思考与尝试,并显示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

图4?NECAR?3

4、1997?年:商用车NEBUS?O?405?N,大巴上线

1997年5月26日,戴姆勒-奔驰在斯图加特展出了NEBUS(新电动公共汽车)。它是戴姆勒-奔驰研究院,EvoBus?GmbH,无排放商用车辆能力中心(KEN)合作的产物。

经德国技术检验协会许可的实用巴士宽2.50米,高3.50米,长12米,重量为14吨,可容纳34位坐着和24位站立的乘客。

NEBUS一次加氢的续航里程为250公里,足以应付常规服务公交车使用场景。其最高时速约为80?km?/?h。

NEBUS后部装有10个带有150个燃料电池的堆,总输出功率为250千瓦。车顶装有7个30MPa的三星储氢罐,储氢量达21千克。

图5?NEBUS

5、1999年:NECAR4,实现车载液氢

NECAR?4也基于梅赛德斯-奔驰A级,于1999年3月17日在华盛顿特区展出。

NECAR?4中的两个燃料电池电堆分别由160个单体电池组成,总输出功率达到70KW。它们仅有手提箱大小,布置在了A级车的地板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NECAR?4使用了液氢的存储方式。液氢储罐位于车辆后部,其容量为100升。为了保持极低的温度,它由两个钢制罐体组成,因此看起来就像一个超大的保温瓶。由于燃料电池需要气态氢才能运行,因此冰冷的液态必须变成气态:通过两个集成到水箱中加热元件确保在车辆启动时立即为电堆提供氢气,并允许它们立即工作。

在使用了液氢后,NECAR?4最高时速达到了145km/h,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450km,并可提供容纳五名乘客和行李的空间。

当时的评价认为,具有更先进技术和更优化空间结构设计的?NECAR?4是戴姆勒朝燃料电池车系列化生产迈出的决定性一步从?2000?年开始,。NECAR?4在加利福尼亚州用于实际测试,15?支车队在日常条件下对其进行了密集的野外和日常驾驶测试。

1999年,丰田、本田、现代的燃料电池实验车刚刚下线,而奔驰已经实现了液氢上车的尝试。奔驰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上的发展不可谓不快。

图6?NECAR?4

6、2000?年:NECAR4a,实现单堆车载燃料电池系统

NECAR?4a版本用于实际测试。NECAR?4a于2000年11月1日投放市场,已具备小批量生产的能力,为相同设计的A-class汽车量产计划奠定了基础。

与1999年推出的NECAR?4相比,“?California”?NECAR?4使用压缩氢气运行,它还达到了145?km?/?h(90?mph)的最高时速

该车型的燃料电池更为紧凑,仅由一个输出功率为75kw的Ballard?Mark?900堆栈构成,其体积可以减少一半,重量也可以减少1/3。地板下的三个体积为140升的氢气罐被加压至35MPa,大约两千克的氢气足以满足200公里的续航。

7、2000年:NECAR5,达到了生产的里程碑

NECAR?5实际上是是继NECAR?4a之后的NECAR概念车系列中的第六版,于2000年11月7日在柏林会议上推出。

NECAR?5是NECAR?3的成熟后继者,采用了甲醇重整的方式。

NECAR?3使用了非常庞大的重整器,奔驰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将其尺寸减半,并且重量大大减轻。因此,NECAR?5首次在奔驰A-class上安装了包括重整炉在内的整个燃料电池系统,并且不侵占乘客及其行李空间。其最高时速超过145公里/小时,并且由于使用了45升的燃料箱,其续航能够达到400KM。

与NECAR?4a一样,NECAR?5使用了75KW单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并与加湿器、电子设备等安装在尺寸紧凑(80?x?40?x?25厘米)的抗振动和冲击容器中。由于采用了新开发的乙二醇冷却剂,该驱动系统具有防霜性能,即使在冰冷的冬季也可以启动。与柴油发动机类似,该系统在达到工作温度之前需要预热一段时间。

此时,奔驰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在技术发展方向和几个关键的技术参数上与20年后仍没有明显区别,甚至在储氢方面仍有所超前,并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足以显示奔驰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上的先进性。

8、2001年:Sprinter,货车上线

2001年7月26日,奔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燃料电池驱动系统的货车Sprinter。

Sprinter配备了75?kW?/?102?hp电动机,电力由单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提供。最高时速约为120?km?/?h。

测试的计划时间是两年,但在运行的前十二个月中,已经确认了人们对燃料电池货车的期望:这辆货车行驶了16000多公里,没有发生严重的故障。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奔驰还对这款燃料电池货车进行了“翻新”。

图7?Sprinter

9、2002年:A?class?F-cell,证明自我,实现小批量投产

2002年10月,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展示了A?class?F-cell,并宣布将生产60辆小型汽车。从2003年开始,在政府补贴的国际合作企业框架内,在欧洲,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小规模客户的日常运营中进行了测试。

2004年11月下旬,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Idiada的试车场上,A?class?F-cell持续行驶了24小时,这是燃料电池汽车首次实现在耐力测试的自我证明。该车以大约12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了将近8500公里的路程。

10、2002年?:Citaro,燃料电池客车更新

Citaro燃料电池客车是NEBUS的继任者。它的航程约为200公里,根据设备的不同,最多可容纳70名乘客。该车搭载了输出功率超过200?kW的燃料电池模块,30MPa的储氢罐同样安装在车顶上。该公共汽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0?km?/?h(50?mph)。

图8?Citaro

11、2005年:奔驰F600系列,开启概念车之旅

2005年10月的东京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F?600?HYGENIUS汽车。

工程师们将燃料电池的尺寸减少了约40%——这是通过新开发的燃料电池堆,电动涡轮增压器和新的加湿和除湿系统实现的——并实现了86?kW峰值输出,最大扭矩为350牛米。在250牛顿米的扭矩下,燃料电池驱动器的连续输出为60?kW,能源消耗相当于每100公里2.9升柴油。

必要时,F?600?HYGENIUS还可以用作移动发电机:其66?kW的电力输出足以为多栋独立房屋供电。

奔驰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保持了想象力,却在实践上被丰田、本田等逐渐赶超。此时的奔驰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上,已经没有了此前绝对领先的态势。

图9?F600r

12、2009?BlueZero?F-Cell

梅赛德斯BlueZero?F-Cell概念车在2009年1月的底特律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

梅赛德斯-奔驰BlueZero?F-Cell具有B?class的外观。该车辆将配备90KW的燃料电池,并实现240英里的续航里程,这是同一辆纯电动版本的续航里程的两倍。动力方面,BlueZero?F-Cell的零百加速时间不到11秒。

图10?BlueZero?F-Cell

13、2010年:B?class,接近量产

奔驰的燃料电池汽车最终在?2010?年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从那时起,梅赛德斯-奔驰?B?级燃料电池车(输出功率?100kW/136hp,最高时速?170km/h,续航里程?385km)每天都在被欧美市场的客户使用。

截止当时,戴姆勒的燃料电池实验车辆已超过?300?辆,车队行驶总里程已超过1200万?km。仅在美国,就有大约?70?辆车的燃料电池车行驶了超320万km。

从2000年到2010年,早就达到小批量投产阶段的奔驰仍未完成从小批量到量产阶段的跨越。实际上,首款量产的燃料电池乘用车现代IX35在2013年上市,这个角色本可由奔驰本扮演,但由于技术、成本、市场认可度等种种原因,奔驰的燃料电池汽车量产计划终究未能实现。

此时,奔驰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已经失去了领先的地位。

图11?B?class?F-Cell

14、2011年:F125,125周年纪念

奔驰F125氢燃料电池概念车亮相在2011法兰克福车展。它被命名为125,以庆祝梅赛德斯·奔驰?125周年。

新车驱动系统的核心是配备了更强大的燃料电池系统,并集成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高性能先进技术的使用令车辆的额定功率达到?200kW(272hp),最高时速?220km/h,续航里程达到?1100km,其中约?200km可以使用强大而紧凑的高压电池驱动,其余?900km?则使用燃料电池驱动。

F125的零百加速时间为4.9秒,最高时速达到220km/h。

图12?F125

15、2014年?:Vision?G-Code,油漆也能发电?

梅赛德斯·奔驰Vision?G-Code是一款SUV,车辆的油漆是其最创新的设计:当车辆不运行或在相同位置空转时,多电压涂料将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发电(包括风能和太阳能),以帮助提供运行SUV不同组件所需的动力。

图13?Vision?G-Code

16、2015年:F105?fuel?cell,魔幻外观

该车辆的续航里程约为684英里,其中包括电池供电的124英里,然后由氢燃料电池提供剩余的560英里续航。燃料电池本身驱动两个后置电动机,峰值输出约为272?hp,零百加速约为6.7秒。

多款燃料电池概念车体现了奔驰先进的汽车理念和深厚的技术积淀,但这更像是在“炫技”,在燃料电池汽车的实践中,奔驰已经落后于日韩企业。

图14?F105?FC

17、2018年?奔驰GLCF-Cell

奔驰GLC?F-CELL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4.4kg的氢燃料分别储存在两个碳纤维罐中,其中一个位于驱动轴处,另一个位于后排车座下方。该车氢燃料电池的储氢罐充满将耗时约三分钟,最大续航里程将达到437km。此外,新车还搭载了13.8千瓦时的电池组,纯电动续航里程为49km。

在丰田mirai与现代NEXO的夹击之下,该款车型是欧洲车企在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最后的“门面”。尽管有各种技术积累,但在实践中,欧洲老牌车企们无疑在纯电动与燃料电池上都落后于东亚的车企们。

图15?GLC?FC

2020年,奔驰宣布GLC?FC项目暂停,宝马的燃料电池汽车需要数年才能面世,甚至需要借助丰田的技术。至此,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仅剩东亚企业。欧洲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已经经历了一次苦苦追赶的经历,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是否将重走纯电动汽车在市场压力下苦苦追赶的道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奔驰报b220800故障解决方法,汽车故障码奔驰 500B

转载请注明来自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本文标题:《奔驰报b220800故障解决方法,汽车故障码奔驰 500B》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