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中的蓬莱阁
9点15分,我们终于到了蓬莱阁,远远望去,朱红的阁楼掩映在绿树之间,飞檐翘角似乎就要乘风而去。
走近蓬莱阁前,我站定了,抬眼望着蓬莱阁,说心里话,真的有点失望,因为它太小了,完全不是我心中的样子。
在蓬莱阁前留影
有关资料介绍,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阁为高15米,坐北朝南,重檐八角,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着“蓬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第二层的匾额为“碧海春融”,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站在蓬莱阁后面看到的漫漫大雾中的景致
蓬莱阁的内墙壁上画有“八仙过海”的大型壁画,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荷花……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要腾云驾雾。阁上四周环以长廊,游人可以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但现在似乎不让登临了。
在蓬莱阁避风亭前留影
资料介绍,蓬莱建成后,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听了导游的介绍,不禁心生感慨,经历十年文革,蓬莱阁竟然能幸免于毁,还真算是一件奇事。
没能上楼,虽然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办法。
我们来到蓬莱阁后面,后面有半人高的矮墙,矮墙与建筑之间约有两三米的距离。这里视野开阔,高崖之下便是大海,神话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处就在这里。
卧碑亭
我站在矮墙边,抬头望去,浓雾笼罩着大海,眼前是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呼呼的海风扑面而来,风中似乎夹杂着八仙的谈笑声、徐福东渡的桨声。
资料介绍说,春夏之交,有时候可以见到海市蜃楼,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于是安慰自己:海市蜃楼难觅踪,身到蓬莱即是仙。
普照楼和宾日楼
蓬莱阁背后西侧有避风亭,又名海市。因为观望海市蜃楼之境而得名,避风亭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三面无窗,亭北临海处筑有短垣,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避风亭”。亭内墙壁上嵌有袁可立《观海市》诗石刻九方。再往西有索道可上田横山,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眺望一下。
戚继光铜像
往东有卧碑亭,卧碑亭有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碑的背面刻楷书苏轼的《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据说是苏轼一边喝酒一边书写,写到后面,有了醉意,于是半醉半醒之中,字迹也变得大小不一。卧碑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再往东有苏公祠、宾日楼、普照楼。
与海鸥亲密相处
宾日楼亦称望日楼,其楼上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是观赏“日出扶桑”美景的地方。
蓬莱阁东北角的普照楼又名灯楼,旧为夜间行船时供导航用的标灯,现已弃用。
从普照楼下来,还有三清殿、吕祖殿、观澜亭。
在八仙过海雕塑留影
十点四十五分,我们离开蓬莱阁,沿着石径来到丹崖山下的蓬莱水城,水城又名备倭城。原是北宋所建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防倭寇改建水城,停泊船舰,操练水师。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的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国内现存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
蓬莱水城的古炮台,空中的小点是飞翔的海鸥
水城中是有趣的还是海鸥,成群的海鸥盘旋在游人的头顶,如果你的动作足够快,说不定就能抓住一只。游人将饼干、面包撕成小片,拋向空中,海鸥竟能在空中接住。
十点四十五分,我们走出景区,行数百步来到八仙过海雕塑前,这里,海鸥也特别多,它们来回飞翔,等待游人拋洒食物。
我们在雕塑前拍照留念,算是到过蓬莱了,做了一回半神。
世界和平锣
横过大道,广场上有一面巨大的铜锣,名为世界和平锣,2002年在印尼铸成,重108公斤,象征着世界友好和平。眼前的这面锣是复制品,2004年8月,印尼世界和平委员会将它赠送给了中国。
站在铜锣前,我默默地祈祷,但愿俄乌战争早日结束,愿世界不再有战争。
2025年5月28日改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