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小镇一日游攻略(逛遍全镇,品尝美食,感受田园风光)(凉山会东:茶山桑田织“绿金”,智慧赋能乡村兴)

桑园小镇一日游攻略(逛遍全镇,品尝美食,感受田园风光)(凉山会东:茶山桑田织“绿金”,智慧赋能乡村兴)

50cnnet 2025-07-05 综合快讯 124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年来,凉山州会东县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治本之策,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探索出“智慧农业为引擎、特色产业为支柱、林旅融合为突破”这样一条富有地域特色、彰显生态价值的实践之路,勾勒出一幅“产业旺、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全面振兴美景图。


产业升级强根基:万亩芒果树结出“乡村振兴果”


仲夏六月,又到了芒果飘香的季节。6月16日,走进会东县铁柳镇可河村,连绵的山坡,褐色的土地,一棵棵芒果树整齐排列,成串的芒果挂满枝头,微风吹过,一个个色泽亮丽、个头匀称的芒果摇摇欲坠,浓郁诱人的甜蜜果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景象。


“家里有10多亩地,又流转了30多亩,全都种的芒果。”正在果园里采摘的铁柳镇可河村芒果种植大户王向科擦了把汗说,这几年芒果行情相当不错,好的年头收入在50万元左右,差点的时候也有30多万元,效益非常好。他感慨道:“芒果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正是会东特色产业“品牌创立 联农带农”机制发挥效力的生动写照。


芒果种植为群众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据了解,芒果是可河村传统的经济林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铁柳镇因势利导,把芒果种植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进行重点打造。目前,全镇形成了覆盖可河村、上进村、花山村,面积达2万余亩的规模化种植集群。


为确保群众“种得出、销得掉、卖得好”,铁柳镇积极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全面推广生物肥料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力夯实芒果品质根基,努力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深化农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万亩芒果林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格局。


2023年,会东县成功申报四川省攀西晚熟芒果产业集群,获得相应政策及资金支持,铁柳镇正是该项目的核心区域。会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芒果产业。2024年,全县芒果总产量达到4.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92300万元,果农人均收入24500元,带动296户脱贫户、1364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增加3个脱贫村村集体收益27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成效明显,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智慧农业提质增效:一张蚕茧织就“数字蚕桑”新图景


嘎吉镇的会东县粮桑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张小小的蚕茧正演绎着“数字蝶变”。今年春茧单产达45公斤以上,同比增长9公斤,综合均价57.85元/公斤,柏岩茧站蚕农收入预计突破120万元。


蚕农王宗荣熟练地操作着智能供育系统,通过手机APP精准控制蚕台自动喷洒装置,为小蚕提供适宜生长的温湿度,让小蚕发育得更加健壮。他感慨道:“以前养蚕全凭经验,要开窗和开门换气;现在手机能监控温湿度,智能供育系统还能为养育小蚕自动调节温湿度,单轨运输车送桑叶,省力又高效!”据了解,智慧农业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返乡投身现代农业。


这正是嘎吉镇推广“智慧蚕桑”模式的成果。通过智能供育系统与滴灌系统的联动,不仅确保小蚕发育期的营养供给标准化,还使蚕体强健度提升15%,劳动成本降低30%左右,蚕茧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依托“企业 合作社 农户”机制,引入先进技术,推广标准化共育室和绿色防控技术,单产增幅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蚕茧单产、产值“双增长”。嘎吉镇的实践是智慧农业“技术适配 普惠推广”模式的典范,有效降低了应用门槛,惠及普通蚕农。


此外,嘎吉镇采取“桑 粮 豆”复合种植模式,在桑园间隙套种大豆等作物。全镇粮桑融合面积达万亩,带动40户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土地综合效益提升40%。


蚕农王宗荣的账本见证着这一变化:以前每季养8张蚕,卖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纯收入只是10来万元;现在采用“粮桑融合”模式,51亩桑园套种黄豆等作物,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加上养蚕收入,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桑园小镇一日游攻略(逛遍全镇,品尝美食,感受田园风光)(凉山会东:茶山桑田织“绿金”,智慧赋能乡村兴)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嘎吉镇探索农文旅融合,开发共享桑园、共享蚕棚、饲养体验、采摘体验等项目,让蚕农互助发展,让游客们来到田间地头亲自体验采桑喂蚕的乐趣,推动产业从“卖蚕茧”向“卖体验”转变。会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会东经验中最具推广价值的“可复制基因”之一。


从“一粒茧”到“多元产业”,嘎吉镇用科技解锁传统产业新活力,以融合思维打开共富之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粮桑作答、文旅添彩”的生动样本。


林旅融合探新路:从“绿叶子”到“金链条”的生态价值转换


会东县淌塘老鹰茶现代林业园区被评为“凉山州级现代林业园区”,意味着该县在特色林业产业培育和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目前,淌塘镇老鹰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2024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1000余户茶农增收,户均收入4.8万元,形成“园区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我家种了20多亩茶树,现在直接把鲜茶卖给公司,再也不用担心销路不好卖不出去,收入有保障,也比种庄稼效益好很多。”淌塘镇麻塘村四组茶农陈加才的话语里透着踏实。


面对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脱节,2012年,淌塘镇绿康老鹰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117户茶农抱团发展,将种植规模扩展至2000余亩。2022年,会东县绿康老鹰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打造“绿康”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将茶香送往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通过“生态提质、特色品牌”建设,淌塘老鹰茶实现了从产品到品牌的跃升,成为撬动该区域乡村振兴最显著的创新点之一。


作为产业“领路人”,公司负责人张友清见证了产业蜕变:“从合作社到公司,我们就是要带领茶农走规范化路子。”这番探索切实改变了茶农命运——麻塘村四组茶农胡正平曾因单打独斗陷入“好茶贱卖”困境,如今新茶一下树就能直供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价格有保障,咱只管种好茶!”


全链条优化不仅托起致富梦,更让产业焕发活力。2024年全产业用工量达4000人次,发放劳务费用60万元。淌塘镇老君洞村村民李兴莲每天在家门口挣160元,“赚钱顾家两不误,这份工作太巴适了!”


淌塘镇以此为模板,创新模式,坚持“建群强链”,通过优化结构、建设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值,在擦亮老鹰茶、牛油果等“金字招牌”的同时,挖掘甜当归、淌塘苹果等资源,推动林业资源向“生态 经济 旅游”多元价值转化,探索“一村一品”产业兴村之路。负责人介绍,淌塘镇的可持续发展性就体现在持续推广生态种植技术、推动特色产业精品化发展、不断做优区域品牌、严格把控质量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系统思维绘新卷:三轮驱动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纵观会东县从智慧农业科技赋能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再到林旅融合的生态破题,其“智慧 特色 生态”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它通过科技赋能、资源禀赋深度整合与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构建了差异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会东县正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通过政策引导、主体培育、模式创新三轮驱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会东大地徐徐展开。会东县相关负责人总结其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正是“科技赋能、生态转化、联农共富”。


下一步,会东县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在数字农业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而言,会东经验中农文旅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适配 普惠推广”模式、特色产业的“品牌创立 联农带农”机制等“可复制基因”,特别是优先选择“智慧技术 特色单品 生态复合”的差异化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冯正梅、胡方晓)


转载请注明来自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本文标题:《桑园小镇一日游攻略(逛遍全镇,品尝美食,感受田园风光)(凉山会东:茶山桑田织“绿金”,智慧赋能乡村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